记得那年的GD检讨?
文/Mediot
还记得那年的GD检讨吗?年轻的我们写了检讨,吐了槽,工作也没有落下。
整理电脑,发现13年“双十”那天写过的一份检讨,打开文档,工工整整的近1800字,多少有些惊讶,不仅仅感叹篇幅之长,结构、思路以及逻辑更是异常的清晰,反省之深刻让现在的我都为之动容、历历在目。内容这里按下不表,由于有理有据有节,适用价值极强,我已保存为模板。
另外一份文档也差不多1600字左右,是关于带教总结的,对半年的一个试用期的回顾以及带教老师的评价,现在看来写的也是不错。
当时这两篇文档差不多都写了2个多小时,之前尝试写的文章也是如此。
这里可能会有鄙视,2个小时写1800多字?还会有感动?是呀,估计在别人眼里,最多也就半小时的功夫吧。
但事实是,到目前为止,语文、作文以及写作都是我无力吐槽的槽点。曾小学时,“无耻”的我,基本上一篇作文搞定小学所有的语文期末考试,甚至是中考作文,屡试不爽。至于高考,则由于那年命题改革,又开始流行写议论文,最终那篇文章也未能派上用场,现在想想有些遗憾。当时的我是怎么做到的,现在的我已然无法代入当时的情景,想象不出那时的我是怎样的一种无能。后面的求学,曾一度庆幸没有文学课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这庆幸的背后就是不愿直面的逃避吧。
但存在即合理,反思一下,这份检讨带给我一些思考。
一个是,为什么一份检讨、一份总结可以写的那么深刻,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刻骨铭心?而现在写一篇文章却是那么的难?我想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种生活中获取知识,持续成长的必经之路。
前者我理解为一种理论上的学习与经验借鉴,是对前人“行万里路”的实践总结,包括学习、研究等一系列的活动,升华而成的智慧结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不出户,知天下”,他的推理也是基于前人的经验以及历史规律,融合自身的思考而得出的结论罢了。不同之处在于,由于人的差异,相同信息的整合与吸收转化却不尽相同,就如同同样的食材,不同的人做出的菜在色、香、味方面差异很大。
后者“行万里路”,一般与“读万卷书”相辅相成。“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走出去,多实践,多体验,越能感觉到自己的不足,获得属于自己的第一手经验,从而抽象成指导。比如说驴友总结的骑行攻略、年轻妈妈总结的育儿经,这些都是经过验证的可行性,是真正有营养的鸡汤。而检讨的深刻,或许就是因为我是当局者吧,认识也必然是非常清晰的。基于自身的深刻体会,写出来的东西,应该也带着情感的印记吧。但用心只是一种态度,还需更多的践行。
另一个问题,我一直吐槽写作能力,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习惯,然后呢,然后就真的一直很烂,陷于了不停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而最终无济于事。最可怕的是,慢慢会变得麻木。无知并不可怕,就怕不知道自己无知,还在无知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吐槽,一种情绪的宣泄方式,正常的一种情感表达,或许是外界的客观环境与人文环境使然,但是不是有时也体现了自身的一种无能。所以,一味的吐槽毫无意义,需要的是不留吐槽的余地,仅此而已。
所以,我选择接受自己,直面自己,去解决遇到的问题。
记得那年GD的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