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厂的岁月(第一篇 初来乍到)
喝茶浓了,亳无睡意,索性不睡了。不知道咋回事?今天好几次想起我刚刚参加工作时候的场景。
第一天去单位报道,我和同伴坐上了去河底镇的8路公交车,当时的路还不宽,年久失修,有好几截坑坑洼洼。车上的乘客格外的多,基本上是人挨人,人挤人,热的满头是汗。看着玻璃窗外,车过之处,尘土飞扬,让人怀疑是否行驶在沙漠之中。我和同伴对这一路是如此的陌生,如此的好奇。路两边大多是庄稼地,当时正值五月,玉米也刚刚抽穗,翠绿的叶子随风摇摆着,一扫我坐车的疲惫。途经五六个村子,也不知道叫啥,就这样晃晃悠悠一个多小时,终于到了苇泊村。
苇泊村有一千多户人家,大多村民靠种地为生,好在驻村有几个工厂,玛钢厂,钢厂,铸管厂,这样解决了不少村民的工作。当时,城市的去工厂叫全民合同制工人,农村的人叫农合工,二者的工资福利不同。我是1989年参加工作的,是第一批城合工,也是全国推行全民合同制的第一批人。
我和同伴就这样来到了国营钢铁厂,开始了我们的正式职业生涯,也来到了距离市中心二十二公里的苇泊村。苇泊村顾名思义,村的东头有一条小河,可是我在那些年根本没有看到有什么清澈的河水,只有遇到下大雨才觉的那是一条河,也挺凶猛。这里的村民比较淳朴,与人为善,和我们钢铁厂格外的亲切,所以,我们钢铁厂在当时的重工业局大名叫第一钢铁厂,小名叫苇泊钢铁厂(简称苇钢)。
苇钢当时在我们市大名鼎鼎,连续多年利税都是排名前三,对于80年代的人来说,找个固定工作是何等重要!苇钢建于1958年,也就是大跃进时期上的马,也是历经风雨的老厂了,在三十多年的变迁中的确为国家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我和同伴朝着办公楼走去,远远望见两座庞然大物矗立在厂区内,不停地冒着白色气体,像是在喘着粗气。后来才晓得那是炼铁的高炉,两座150立方米的冶炼高炉,不停冒着的热气是焦炭和铁矿石反应的结果。
远远看见在高炉下有几个工人在忙和着,听见有人喊到:准备出炉了!我和同伴好奇的停了下来,距离高炉大约有五十来米,欣赏出炉的精彩瞬间。只看那一名工人头戴安全帽,眼扣防护墨镜,手持一根四五米的铁钎,朝着高炉底部的炉口用劲捅去,连续十多下,突然,一股大拇指粗的火红的液体流了出来,红的灼眼,浓的似浆,逐渐铁流大了起来,就像松了绑的野兽一般喷涌而出,顺着亊先垒好的渣道一直前行。细看那渣流,上面的轻浮,下面的深沉,轻浮的流进了渣池,深沉的铁水注入了连续转动的注铁模内,转着转着,一块块成型的铁块掉了下去。这一幕,让我终生难忘。
来到办公楼前,这是一座五层楼的T型建筑,外墙上贴着金黄色的瓷砖,宽敞的大玻璃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有谁能够预测我将在这栋楼里工作了九年之久,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回忆。
来到二楼,找到了人事劳资科,轻轻的敲了敲门,听到请进的声音,我和同伴相跟着走了进去。办公室大约有十几平米,靠着窗户相对摆着两个桌子,桌子上左侧是一堆文件,右侧有一部桔黄色的拨号电话机,左边坐着一位身材不高,体型微胖的中年男人,头发黑亮,没有白发,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双眼睛,足以猜透人心的,充满智慧和狡猾的眼睛。对面坐着一个身材细挑,略显单薄的头上有点秃顶的中年男人,他不停地在打着算盘,响声清脆悦耳,一听就知道是个珠算高手。
见我们进来了,左侧的男人抬起头,侧过身问道:“你们是来报道的吧?”随之,他点赞了一支香烟,随手抽出一根扔向对面的桌子上。瘦的男人也抽了起来,用小眼睛看了看我和同伴,向着空中吐出一口烟来,说:“你们叫什么名字?“我和同伴就在这种环境下完成了问答。就是这两位后来一个成了我的科长,一个成了我的师傅,这是后话了。
我和同伴以及三十多个男孩,四五个女孩被分配到了新建成的铁合金车间。不过要去大钢厂学习培训三个月,就这样,我们一帮初来乍到的孩子开始了正式的职业生涯,再也不是学生,孩子了。
钢厂的岁月(第二章 培训生活)
待续
完于二O一八年五月三十日凌晨1:4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