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师读书会

教授课文如何读——七上五单元读法攻略

2020-12-16  本文已影响0人  顿悟而立且行且珍惜

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成员”,人类始终面对着如何与动物相处共存的问题。

七上第五单元是围绕着生命之趣来选编的。本单元课文描绘了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形,有的表达了对动物的欣赏,对其命运的关注,比如郑振铎的《猫》、康拉德劳伦兹的《动物笑谈。有的表现了人与动物的矛盾冲突,比如蒲松龄的《狼》。尽管这几篇文章内容不同,体裁各异,但都跟动物有关。《猫》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述了自己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作者以人道主义的情怀关注身边的小生命,对三只猫得而复失的过程进行了细腻的刻画描写了“我”与家人悲痛遗憾的心情,尤其是对第3只猫的歉疚之情,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善于自我反省的精神。《动物笑谈》是一篇科普文章,作者从一个动物学家的角度,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记述自己,观察动物习性和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也写出动物们的调皮可爱,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动物的喜爱和欣赏之情。《狼》则是一篇文言小说写的是人与动物的争斗,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这是人与动物关系的另一面,故事虽短但矛盾激烈,情节紧凑,引人入胜,总而言之,这些课文从不同的侧面记述了人与动物的故事,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展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本单元的语文能力点主要是继续学习默读,进一步培养学生默读和把握文章中心的能力,七上第三、四、五单元的学习重点都是默读,第三单元侧重默读感知的完整性,在保证一定速度的前提下把握基本内容,第四单元默读的重点在于勾画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路,而本单元的默读则侧重学会摘录,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点语句或段落,并且在把握段落大意和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中心。从这里可以看出,现行教材在训练孩子们读书这个侧重点上是循序渐进的。如果说前两个单元重在培养学生会全神贯注默读的习惯和默读的速度,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本单元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默读的技巧,提高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要提醒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将注意力从字迹逐渐过渡到句子的主干,再进一步抓住段落的中心句,理解所读文章的深层意蕴。

一、《猫》的读法

圈画批注摘录读书法

这种读书方法贯穿了整个小学初中乃至我们成人之后的整个读书过程。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画批注摘录就是一个动笔的过程。这一课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就是一个表格,正好给了孩子们圈画批注和摘录的范畴。让孩子在默读的过程中就有了方向,读起来到底圈画什么也有的放矢了。

孩子们在完成这个表格的时候,运用摘录和概括等阅读技巧,可以引导他们总结三只小猫各自的特点和命运,梳理出“我”以及家人对他们的印象感受,在此基础上整合把握全篇课文的内容,这样读的过程就弄清楚了文章写什么这个目标。

除了利用课后的表格,更多的需要引着孩子用不同的圈画符号(圆点、三角号、着重号、横线、波浪线、方框、圆圈、括号等符号,甚至双色笔三色笔等圈画工具),把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子(重点的描写句子、体现作者情感的议论抒情句等等)在第一遍的默读之后,通过第二遍细读的时候来完成、来品味。

千万不可小瞧这第二遍的细读,边读边圈画批注这要比老师直接让孩子们做笔记死记硬背要强得多的得多。真正的语文核心素养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养成的,当然,这必须要求老师在前期的教学中做好足够的手把手的引导和铺垫才可以。

二、《动物笑谈》的读法

听读+挑读

这篇课文是属于由一篇自读课文(利用前边精读学过的方法去自学),不适合像上一课那样再精细地讲读,应该由孩子们自读为主,在自读中获得自己对课文、对段落、对句子的独特感悟。

我在教读本课时,先让孩子们听课文朗读,孩子们听的过程中,我特意观察孩子们听文章特别有趣的段落时的反应,果然不出所料,在我也忍不住会心一笑的地方,教室里也扬起低低的笑声。我知道师生之间因为这文字产生了共鸣。

此时,尽量不去破坏孩子们这难得的情感初步体验,把挑读加进去,依然不需要老师指手画脚——课文自读提示已经有过设计——

1.课文第1段中“逗笑”“怪诞不经”“疯子”,透过这些词语,你能发现这位动物观察者会有怎样奇怪的行为?

对待这个问题,完全可以由小组内部去解决。

2.课文第6段有这么一句话:

“要是这时我不继续叫唤,他们就要尖声地哭了。好像只要我不出声,它们就以为我死了,或者以为我不再爱他们了,这真是值得大哭特哭的理由呢!”

教材上设置这么一个问题:这句调侃的话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课文第8段:

“当我带着那群小鸭子在我们园里青青的草上,又蹲又爬又叫地走着,而心中正为他们的服从而暗自得意的时候,猛一抬头,却看见园子的栏杆边排着一排人,他们全都脸色煞白。”

“我”“暗自得意”,人们“脸色煞白”,多么强烈的对比。

书中已经点拨得如此明晰,只要孩子们挑着读一读、品一品,小组内部即使是理解能力最弱的孩子,也可以经由组员的帮忙,完成对课文的再次解读任务。

3.课文第12段:

“落日的余晖照在它巨大的翅膀底部,就像夜空因为星星而发光一般,我看的出来这是一只白鸟——老天!这不是可可吗?它的翅膀稳定地动着,不是很清楚地表示它正要去做长途旅行?”

一个感叹,两个反问,反映了“我”此是怎样的心理活动?

这个问题,“兵教兵”就可以完成。

本篇课文就是作者专注于动物行为研究,为了探求科学真理,“常常需要不顾自己的尊严”,与动物们打成一片,不明原委的人很容易把他的行为视为怪诞或发疯,由此产生的喜剧效果,孩子们可以用这种听读和挑读的方式来把握。另外,可爱的动物们有时则像捣乱的孩子一样搞恶作剧,让人“生气”之余也忍俊不禁,孩子们完全可以体会得到。而且,作者的语言幽默风趣,有时还带着调侃的味道,在听读和挑读中,这种幽默风格,透过孩子们会心一笑的面部表情,老师就知道幽默的风格他们已经领略到了,未来的口头表达或者写作中可能就会学以致用了。

上周在听教研室贾老师为语文老师们精心设计的《术富道正,提高语文素养》这节课中就有这样的要求——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稳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所以对这一单元的三篇课文,完全可以尝试着、实践着用不同的读法来引导孩子走进文本,体悟字里行间作者的情感走向、教材编定者的编订意向,进而获得自己的独特解读。

三、《狼》的读法

品读

《狼》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郭沫若评判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这篇文章如何引着孩子们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正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当然了,获得字词句的理解是语文工具性的要求)。在解读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写作手法又是孩子们的学习时顺带的副产品。

所以领着孩子们品析文章是本课的要义。

屠户&狼

运用品读方式完成:

1.找出写屠户和狼的文字,明确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屠户和狼的什么特点?(描写收手法)

2.从屠户与狼的博弈中你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如何对待生活中的各色人等)

3.与狼相关的成语,很多课后作业列出了8条,那么从这些成语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又该如何看待狼这种传统形象?(迁移拓展延伸且以开放视角来看待)

处理完这三个呈阶梯性分布的研讨题,孩子们对《狼》这篇课文的解读,就已经不只是学出了热闹而是学到了其中的门道。

毕竟,教育教育,育在先,教在后嘛。

所以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读法。不同的读法中,孩子们得到不同的或相似的个人感悟。这才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完美结合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