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远,才能走得更远
关于对教育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在有的人看来,教育就是学生的高分数,学校超高的升学率。而在有的人眼里,好的教育除了有一个好分数外,它还应该包括学生良好的习惯养成,品德的形成,先进的思想,主动探究的兴趣、能力,广泛的特长......
对教师来讲,我们应该抛开功利去谈教育,那才是做好教师应有的本色。
对学生来说,考试分数固然重要,但人的发展和成长,那才是教育的根本之所在。因此,教育不应该成为教师眼前的苟且,而应该成为教师追求的诗与远方。
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实验所采取的“十大行动”,其出发的就是要让学校充满“书香”,让校园成为师生的共同成长的精神乐园,让师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开学工作的例行检查中,我们到了AX小学,也正值学校的晨读时间。或许是因为职业习惯的原因,我下意识的在教学楼转悠,一来可以看看老师们的到岗情况,二来可以查看老师们对课程的落实,还可以了解老师们对新理念的课堂的落实等等。
按理说,不管是晨读课,还是早晨的第一节课,学校的课程安排多半都是以“阅读”为主,或是语文课居多。在这一时间段,整个校园就应该是书声琅琅,到处都是“书香”的味道,都有学习的味道。
凭经验,只要教室里传出来师生的对话声,或是学生朗朗书声,这样的课堂就不需要再去敲门验证老师们是否到岗。一旦嘈杂声此起彼伏或是学生打闹的教室,那一定是老师不在岗的情况。可一连推开好几个班的教室的门,都让我们的“经验”和判断出现了差错。孩子们在奋笔疾书,老师们在巡回辅导,他们都在不断的忙碌中不停的“刷题”。在问及老师为什么不组织学生读书,学习时。他们的回答都是惊人的相似。“学校考核要的是分数,我们只需要教会学生做题,考出好成绩就行,至于道德,情感,能力,习惯之类,那是理想化的教育。学生分数上来了,他们的学习也就没问题了......”
诚然,在当前教育评价体系下,学生分数仍然是学校考核,老师评价绕不过去的坎儿。那些无法用考试去度量的学习能力,道德品质,学科素养,思维逻辑等等,他不仅是学生一生受用的技能,也是学生受益终生的好品质。这种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被老师们所忽略,那是教育的失败。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被问及“文化(素养)是什么”的问题时所做出的回答:“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正如爱因斯坦所理解的教育一样:“如果你忘记了在学校里学到的一切,那么所剩下的就是教育。”究竟那“离开学校所剩下的”是什么呢?学习的能力,生活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智慧。还有诚信,担当,自信,坚持,习惯……
其实,一个人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塑造其精神成长、涵泳自己气质风貌的过程。他需要日积月累的沉淀,也需要长时间的浸润。在完成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在的精神品质,健全人格方面下功夫。让学生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如果我们仅限于“刷题”就可以达到育人的目的,让人的发展成为可能,或许我们的教育真的就再简单不过了。
学校需要“育“人,需要在具体的情景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判断能力、价值观等等。如果仅仅是靠“练”和“教”,那是培养不出一个完整的人的,也是不能让学生体会教育的幸福的。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教得多”“练得多”而“育得少”,这样的学校教育注定会失败。因为“教”和“练”培育出来的多半是外在的知识和技能,而培育出来的人,才是内在的精神和品格,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