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多少钱干多少事
上周发了条微博讲:
“拿多少钱干多少事”,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谁先承担风险”。
雇员说,我多出力,你一定给我加薪升职吗?不,你先加薪升职,我再付出更多。
老板说,我给你加薪升职,你一定hold得住业绩涨幅吗?不,你先证明自己能拿出更好的业绩,我再给你加薪升职。
这个问题像职场月经贴一样,永远扯不清楚,不管你站在哪一边,都有对立面的人痛诉革命家史,说自己之前为此承担了多么大的损失,以后再担风险就是傻逼。
祝大家找到有契合度的另一半咯,甜豆腐脑和咸豆腐脑不应该搅合到一个碗里。
再多说几句。
这个职场月经贴还可以再划分得更清楚一点,比如说,对于管理职位。
通常做到管理职位的人,按情商平均值来计算,更理解职场规则。毕竟你也是“领导”,将心比心,首先得做出更好的业绩来,才有资格去要求加薪。不给加薪怎么办?跳槽呗,谁怕谁。
管理职位不仅仅是为公司工作,也是在攒自己的资历,资历好,猎头踏破门槛。如果斤斤计较拿多少钱干多少事,这种主管就是废物,白白浪费自己积攒行业资本的时间。所以不存在“先承担风险”的问题,怕的是累死累活还没资历——这是你遇人不淑,该跳槽而不是懈怠。而跳槽的本钱依然是你努力工作的经验积累。
直到加薪加到职位的上限,该升职了,就轮到老板来承担风险,先提拔你再看业绩。因为他并不知道赋予你更多的权力与资源后,你hold得住吗?成长空间有多大?但老板必须承担这个风险。眼光也是领导力的一部分。
还有种情况是,由于业务性质的特殊性,管理职位的业绩表现不明显,这时考量你的就是职业素养,包括对业务的理解,对老板的理解(很重要,但并不是搞关系拍马屁),责任感和主动性。
接下来说说一线职位,以我过往所见,痛诉革命家史证明“拿多少钱干多少事”的,绝大部分是一线员工。吃过亏,有怨气。
一线职位又分三种情况。一是专家路线,比如程序员/设计师/产品经理,比较容易出业绩,工作本身有收获有成长。为工作多付出一点,同样也是攒自己的技能点。你觉得老板剥削你,工资没给够,福利又不好,当然可以“拿多少钱干多少事”。然而拿着同样的薪水,愿意比你干更多事的,就算在现公司没快速起来,跳个槽也能快速起来。要知道,你不是在跟老板怄气,是在跟和你能力一样或更好,尤其态度更主动更积极的同事竞争。人家先加薪升职也是人家的本事。
二是综合路线,比如市场/商务/运营,某一方面的技能点不太重要。因为业绩不是来自于垂直线,而是水平线,即你多揽了多少活在自己身上,很容易想到“我才拿8K给自己揽这么多事干嘛”。我的意见是,如果“揽更多事”是多维度的任务,那么任务本身也是你拓展视野与学习成长的一部分,相当于实战培训的机会,值得揽回来做(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如果是单一维度的任务,则成长有限,只能向领导证明自己的工作态度很好,额外付出的客观收益不大,那就主要看你的天性,并非为了加薪升职而努力,而是你本来就是一个做什么都很努力的人。
第三种情况是最麻烦的,它无关专家路线和综合路线,而是你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成长,没价值,但还得日复一日地干下去。总有这样的工作环境,占比颇大,也有工作环境不错但你心态消极的情况。于是我也很难给意见,跳槽吧,权衡的因素太多;不跳吧,多干还真可能是白干。大多数人在抱怨里日复一日地消沉下去。我觉得终极的解决方案是,先用业余时间自学,再用自学的积累跳槽,只可惜大多数人没这个自学能力,盼着伯乐从天而降解救自己,恐怕也就耽于意淫。
举个例子,八年来,我在内部开产品曝料会,通常热情最多持续3个月,3个月后曝料如抓壮丁,连旁听的人都很难拉到。午后开吧,大家说,犯困呢。晚上开吧,没人报名,微博评论说“你在安排变相加班”。所以我得安排一个不犯困,不忙碌的工作时间,开这个内部培训性质的曝料会咯?然而每个参加过曝料会的人都说,很有趣,很有收获,对产品感提升很大。甚至当初拒绝参加曝料会的人,隔了几年还会在微博上@我说:“很怀念产品曝料会”。怀念归怀念,犯困或者下班后是决计不会来的。所以态度积极又有恒心的人真的很少,这恰恰是自学的必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