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

心境

2024-01-07  本文已影响0人  三木三石

原文: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网译:
季康子问:仲由可以参与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办事与政事有何不可呢?再问;端木赐可以参与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情达理,参与政事有何不可呢?又问:冉求可以参与政事吗?孔子说:冉求多才多艺,参与政事有何不可呢?

季氏为三桓之一。
季康子之父是季桓子。
季康子是庶子,其父季桓子临死前留下遗言,说怀孕的妻子南氏若生下男孩,就报告鲁哀公,让这个嫡子继承大夫之位。
但季桓子刚死,季康子便自行继位,而南氏生下男孩后被人杀掉了。
杀人不必然是季康子,但季康子继位就名正言顺了。
是为季康子。

季康子什么时候问孔子三子之能?
季桓子492年死的,季桓子之后,季康子派使者把孔子迎了回鲁国,这背后则是冉求之力。
此时的冉求已经为季氏效力且有功,故季康子问孔子三子之能应该是在孔子流亡之前。

之前是什么时间?
肯定不是在流亡之中。
再向前推就到了孔子做大司寇和大司寇之前了。
孔子在做大司寇时,是可以直接任命官员的,那冉耕就是被孔子任命为中都宰,也就是孔子做国家的司法部长,孔子让冉耕做了首都曲阜市的司法局长。
冉耕比孔子小6岁。
所以季康子应该也不是在这一阶段问的。
再前推,就到了孔子没有做大司寇之前和冉雍在季家做了三个月之宰中间的某个时点了。

孔子可以推荐,但季氏也是可以自己猎聘的。
这冉雍就是季氏没有通过孔子直接找到冉雍,冉雍很高兴,就接受了任命,然后冉雍才告诉孔子的。
只是遗憾的是冉雍只做了三月,就辞官不做了。
但是,季家还是缺人才,缺管理人才。在鲁国,在曲阜,孔子是有知名度的,况且曲阜不大。
于是季桓子就让儿子季康子在冉雍离开之后再去问孔子可用之人。

孔子生于前551年 ,子路生于前542年,子贡生于前520年,冉求生于前522年。
冉雍与冉求同年生人。
季康子问孔子也是做了功课的,先问子路,为什么?子路年龄最大,只是比孔子小9岁。
而子贡、冉求大约还不到20岁。
季家刚吃了冉雍的亏,年轻人没有定性,所以先问了子路,也顺带问了子贡、冉求。
结果是在此问之后,边让子路去了季家的封地蒲做了宰,子路也不负众望,做的还不错,季家满意,孔子也高兴。

这之后,孔子做了大司寇,与国君鲁定公,也就是哀公之爹,用子路带兵进行了毁三都的行动,结果不逮。
于是子路的宰也做不成了,孔子师徒开始了流亡。
在流亡途中,季桓子死了,季康子继位,于是把冉雍以国君名义召回到季家做宰。
为什么不是子路?因为子路作为主力进行了毁三都,岂能再用?
为什么不是子贡?因为子贡未必看得上季宰一职,更何况子贡还有个卫国的蘧伯玉的相国姥爷!
而冉求无论怎么说,祖上也是与三桓一个祖上。
有多上?就到了周文王那里了。
苗红不红要用才知道,但根正不正,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含糊不了。
所以是冉求,之前季桓子用冉雍安得不是如此之心?
为什么不用冉耕?年龄大了。

如此,那时的季康子问那时的孔子三子之为政之能,孔子的心态大致就可以明了了。
孔子办学,就是让弟子去为政的。
但前面刚刚有冉雍的辞官之事,孔子被季康子问才,既是高兴,又有隐忧,所以高兴之于不能把话说得太满。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康子问“子路可以为政吗”?
孔子答“子路很果断,对于从政可有帮助”?
季康子问“子贡可以从为政吗?”
孔子答“子贡很通达,对于从政可有帮助”?
季康子问“冉求可以从为政吗?”
孔子答“冉求很多才,对于从政可有帮助”?
孔子把三子既做了推介,也把三子的特点说了,同时也不把话说满,让季康子自己去判断、选择。
于是季康子回去之后把情况给季桓子做了汇报、分析,季桓子也同意季康子的意见,就用了子路,至于子贡、冉求因为冉雍之故,先搁一搁,放一放,沉一沉,作为后补梯队,让孔子继续先培养着,待到时机合适时再用。

人是因境转心的。
孔子也是的。
孔子此时的应答也对应此时的心相,如果再早,比如早过冉雍去季氏做官之前,或许又是另外一个应答。
到了孔子做大司寇时,孔子可以任命冉耕为中都宰,这对话的味道就又不同了,或许季氏也知趣不会问了。
到了孔子流亡回来,季康子也不会再问孔子了,孔子老了,一如鲁哀公直接问宰我不再问孔子一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