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妈妈,我们来打架吧!”——说说儿童攻击力管理

2019-10-25  本文已影响0人  虎嗅蔷薇_6a3b

我发现我的孩子,最近总是喜欢大力的砸玩具,或者是拿几个玩具,让爸爸妈妈跟他来扮演打斗游戏,扮演怪物和英雄,恐龙之间的搏斗。孩子也经常直接跟爸爸或妈妈说:“我们来打架吧。”除了这些,他还经常去打或推其他小朋友。昨天晚上我看到他从外面冲进来直接就推隔壁来的小姐姐,差点把人家推倒了。他还喜欢讲怪物的书,在读绘本的时候,他喜欢扮演那个坏的对象,来攻击故事的主角,当我们谈到海洋里的鱼和动物,他想知道它们会不会咬人。

也许我们都不知道,这是孩子非常必要的练习。许多动物包括人类在内都会打闹,但原因各不相同,人类的孩子之所以对抗和打闹,有时是为了考验自己的体能,有时纯粹是为了寻开心,有时却是为了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好斗行为。

我们看电视都知道,在动物世界里,经常会看到幼狮打斗的画面,我们都以为他们只是在练习猎食和打斗技巧。但其实,他们同时也在学习如何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攻击性,雄性哺乳动物在为争夺本族群的统治地位而打斗时,他们往往不会置对方于死地,甚至不会打成重伤,这意味着他们会控制和约束自己的部分力量。在这种我们以为本该全力打斗的情景中,动物们其实只是在“单手搏击”。这背后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正的强者,不需要真的逞强。

在这之前,我还听到一个同事也跟我说,自己上班了一天,回到家已经累得半死,可是她的小儿子却常常拉着她喊:“妈妈来,我们打架吧!”所以她常常跟我吐槽,她的小儿子整天都像是一只战斗力十足的小动物一样,一天到晚都是打架打架。我当时听了觉得特别好玩,觉得自己的娃应该不会这么折腾我吧?!

原来太天真,当时的轻松只是因为孩子还没到这个阶段!

结合孩子最近的表现,我发现儿子也正在经历着这样一个时期。大概男孩子到了3岁至5岁的时候,大部分都是这样的。

最近在看《游戏力》这本书才知道孩子这是对自身的攻击性感兴趣的时期。而我们父母,了解到这个现象和情况之后,要知道如何以健康的方式来帮助他们。要知道,如果孩子的攻击性在家里没有得到很好的释放,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等他去到幼儿园,他很容易就找其他小朋友来打架,打斗。如此就一定会受伤。

如果孩子表现出来这些攻击性,也没有必要表现不安,孩子的好奇十分自然而且正常。他们在尝试和探索着新事物:我的身体能做什么?(比如能用多大的力气可以把别人推倒),我能有几种办法控制自己的攻击性,以及别人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他们的攻击性,所以孩子才会有以上的表现。

因此,父母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具有这些特征,在家里的时候可以好好设计一些游戏,来疏导孩子的攻击性,并且让孩子练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攻击性。

比如男孩子都喜欢枪战,他只要拿个动物玩具的尾巴,一根树枝,一个卷纸筒都能当成枪,然后对着大人扫射。如果一个4岁的孩子,把他的拇指和食指比成一把枪的样子对准你时,不必对此感到惊讶。这仿佛是孩子想要告诉我们:“你放心,我知道自己是能控制住自己的。”

我的儿子最喜欢分配一个玩具给我,他来扮成火箭,大炮等来冲到空中爆炸,伴随着他极具感染力的爆炸声“bang!”,这个时候我要假装被他炸到了,还要配合夸张的声音和动作,并且最好用慢动作来倒下,孩子便有极大地成就和满足感。

也可以直接就跟孩子来一场打斗,在沙发上或者是床上。让孩子手脚并用直接来一场搏斗吧,但是要注意,要想办法让孩子赢,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不但提升了自己的自信力。而且学习了如何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攻击性。

这里再给大家一个游戏的建议,叫做“我是咬人鱼”。由爸妈来扮演那个想知道怎么控制攻击性的角色。爸妈当咬人鱼,用手假装鱼的嘴巴,咬人鱼用一种笨拙可笑的方式追赶孩子,可是总是没办法成功,咬到的不是自己就是椅子,咬人鱼可以说:“我必须要咬到一些东西,看,一只毛毛虫,哎呦,不对,这是我的脚趾。”只要能够让孩子的发出笑声,便是成功的表演。

孩子处在这样一个阶段,其他的安静游戏,比如画画,可以暂时放一边,每天直接就跟孩子来一场打斗游戏吧。

这样不但只让孩子的攻击性可以发展,同时在与父母的练习当中,还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攻击性,提升他们的自我控制力,避免在与同伴之间玩耍的时候失控,而变成了打架,最后以受伤收场。

同时父母要充分创造条件,让孩子多运动,释放多余的精力。不是所有的运动游戏都要有对抗或者是打斗,让孩子做简单的攀爬,摇摆,或者跑来跑去,足够的运动,也是可以很好的释放他们的攻击性的活动。而现在很多家庭最大的问题就是,让孩子玩手机或看电视,孩子在学校,本身就是坐着一天,回到家里如果看电视还继续坐着,就没有一个出口来消耗孩子的精力,热情和创造力。所以,带孩子多运动吧。

但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打斗都是游戏,有些打斗特别是孩子之间的,是需要关注并及时阻止的,因为小孩子之间还控制不了自己的力量。我们需要果断而一致地管教孩子并使其停止攻击行为。把孩子们分开,让彼此短暂隔离一会儿,有时候这是有必要的(有时候孩子甚至需要父母抱住)。

同时,还要坚定陈述规则,即使孩子已经很清楚了“不可以打人。”确认孩子能够复述出这些规则,并且理解为什么这些规则是重要的。“我们要用希望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来对待对方”是一种方法,而“伤害他人是不对的”则是另一种方法。但首先,他需要让自己安静下来。

就在我码字的这会,听到外面走廊里传来一声声的尖叫,赶紧冲出去一看,好家伙,我儿子又跟隔壁的小姐姐在抢一个玩具小汽车,我还没来得及阻止,就看到儿子冲上去甩了人家一巴掌!唉,我花了好大力气控制自己身体里的怒吼,赶紧拉开儿子。等他情绪平复下来,一直跟他强调打人是不对的……唉,知道那么多的育儿道理,可我不能跟人家说这是正常的,我也知道孩子真的还不会控制自己。

好吧,在那一刻我感觉很无力,但不能打不能骂,而是依旧怀着极大的耐心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帮助他安静下来。如果他依旧被情绪所控制,他就不能意识到自己在经历什么样的情绪,孩子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来使自己安静下来,因此我需要去提醒他做这些事情。

等孩子平静的时候,也是准备好学习的时间,是适合管教的时机。管教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可帮助他看到发生了什么,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警示信号有哪些,这种情况在未来如何避免,他是否可以列出一些自己会留心的警示信号。帮助他看到自己的责任,告诉他我相信他可以实现自控,并且帮助他做到这一点。

“就事论事”地决定孩子要为错误承担怎样的后果。道歉是一定要的,并且最好是发自内心的。孩子可能需要时间远离被他伤害的人,这样他才可以思考我们讨论过的处理冲突的其他方式。我还要和他预先设想一些场景,并且了解他觉得有哪些方式可以处理这些状况,例如:“如果他下次不让你玩那些玩具怎么办?你会怎么做呢?”

做完这些之后呢?

让孩子道歉并接受孩子的道歉,这是在帮助他保有那部分“好”的自己。孩子同样需要知道我们对他的进步充满信心。如果一个孩子相信别人都觉得他是“坏”的,他就会自己也开始相信这一点,然后他一定会照着“坏孩子”的方式去表现。

如果你的孩子反复伤害他人或者对家里的宠物残忍,没有同情心,无法交朋友和维持友情,大多数时候看起来愤怒且易激惹,或者充满暴力性行为,那么就需要和儿科医生交流一下,因为孩子有可能正经历抑郁,或者有某种形式的发育迟缓,或者因为某些创伤体验而一跃不振,也可能需要见一见儿童心理学家或儿童精神科医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