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in Malaysia
终于终于终于要为这次“旅程”写点东西了,可能很多人愿意说成是“经历”,但是总觉得不够表达我这六个周美好而忧伤的心路历程。
US in UTM之所以现在才完成这份简书,是因为自己是特别敏感加情绪化的人:总是先比别人进入离别的悲伤,又是最后才从怀念中走出来。
近一个月了,总算是把自己那份想念和不舍的感情冷却下来了,总算不再每天查看WhatsApp,想着跟所有的oc和 ep保持联系,想给每个人都做电子手账的计划也在完成了四个最好的朋友的之后搁浅了。
GV~~冷却下来的原因大概是,慢慢地发现谁都会不舍,但是大家一起在这一站挥手说了再见,下了车却也许真的再也见不到了,各自还要继续自己原来的生活,属于彼此的,就只有那现在想起来很短的6个星期,就像无论我自己愿不愿意,新学期新生活都已经推动着我move on了。
说起这次经历的开始,还真是出于心血来潮和毫不犹豫。
记得那是一节毛概课,习惯性的拿出手机(出国以后可后悔没认真听讲了…都不知道该怎么给外国人洗脑子),然后登陆了官网,注册了账户,然后就有一个自称孙小富的美女小姐姐给我发短信要我去面试,于是第二天带着一颗充满热情的心和满嘴三脚猫功夫的英语就去了,令人惊讶的是结果还不错。
嗯,蛮顺利的开头,结果…
(此处除了说句“见了导员警察,做了笔录”省略一万字)
终于选择了在马来西亚境内靠近新加坡的柔佛州的speak up项目(中途可以去新加坡更新签证),很幸运的通过Skype的面试之后就迎来的无比艰难的行前准备——说服老爸老妈,办签证,订机票,收拾东西。还好是在小学期的时候忙这些,要不恐怕还去不了了。
而且,特别感谢AIESEC的行前准备,真的帮助很大,微信里加了很多到现在也不认得的却志趣相投的朋友。虽然自己是speak up项目里唯一一个来自大陆的,但是天天都能看到大家在微信群里分享的照片视频,朋友圈里去马六甲,来柔佛,逛吉隆坡,玩槟城的动态,还有各个不同项目工作的照片和视频,真的觉得自己一点都不孤单,也很高兴很欣慰自己加入了国际志愿者这个大家庭。
离别照片这次经历于我而言真的有太多的“第一次”,太多新的尝试,新的认知,新的挑战,挑我印象最深刻的写一下:
1、全程靠自己的一次经历,自己报名选项目,面试,办签证,订机票,出发,转机… 这些对于一直都是有事情就找老妈的我来讲,真的完全是一次历险,但是却是知道自己一定能survive的冒险(蜜汁自信)。
飞机在柔佛降落的那一刻,突然觉得自己很强大很坚强,回国之后也一直觉得自己能安然无恙算是平稳度过6个周真的很坚强(你们要是知道我的住宿条件也会这么觉得的),哪怕那种坚强是被逼出来的,那也证明那是我潜力中的一部分,让我终于知道,自己在没有老爸老妈的帮助下也可以照顾自己周全,出行之前说的挑战自己的小目标成功达到,yeah!
global village2、沉浸在英文中的6个周。很没脸地讲,在马来西亚带了六个周就只会用马来语讲“拉茶”和… …没了,但是英文真的进步了很多,(我老爸一直不相信我会讲英文的这个事实,总是让我发他我讲英文的录音或者视频作证明)
特别开心和幸运的地方是舍友印尼妹子Dea,她的英文明显比我要好,但是从来不会在她面前觉得不敢讲话,大概是想要互相了解的热情远远大过那些顾虑,而且还会不停地开启what模式:”What’s this?”, ” What’s that?”, “How to say this in English?”…积累了不少词汇。
Margaret&Dea两个人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会聊很久的天,关于今天的workshop,明天的英语课,或者关于男朋友,最神奇的是有一天,两个人讲到转世投胎,竟然互相都听懂了对方的意思!
所以似乎不是项目包含的工作让我的英语有很大的提高,而是认识到这许许多多的可爱的朋友让我愿意抛开之前的一切顾虑和难堪去张嘴讲英文。
而且慢慢地也发现英文就只是沟通交流的工具,而交流中更重要的其实是话语背后的双方互相了解的意愿,那些你要尽力表达的想法,还有,你的胆量。
所以让我有勇气去开口讲话的就是真实的自己想要自我表达的力量,因为大家都是来自不同的国家,各自拥有不同的文化,所以都不会很judging,你大可抛开或者打破过去别人给你的印象或者自己给自己的标签,去享受去认识那个真正的自己(顺便也去发现自己还有哪些缺点和不足)。
workshop~我所理解的speak up的核心,从来不是英语,也不是交流技巧,而是胆量,我们所要带给当地初中生的,是勇于表达,勇于尝试的胆量和勇气。
3、关于政治—— “You are a patriot.” The house-owner said this to me.
有关我出国以后对政治问题的看法已经想了很多,也写了很多在毛概社会实践报告里,有很多新的认知,关于台湾问题甚至是港独问题真的是当时除了据理力争没什么好讲的,只是希望在可预见的未来,能够看到台湾回归的那一天。
China!China!还有一些别的问题:
比如大陆在网络上设置一道墙的问题。他们会经常嘲笑我,说中国没有Facebook,看不了YouTube什么的,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要去解释,为什么我们有这种政策,政府的考虑是什么,这种方式又有什么好处。
这个就是跟我聊天的小哥哥还有一次他们甚至问我长城有用吗,我就用很不专业的英语跟他们解释长城的用处:既有防御功能,因为城墙很高,而且很长;还可以点狼烟传递消息,毕竟当时只能靠人骑马来传递消息。
(短短几行字完全不能表达出我后悔没有背过那篇有关长城的6级翻译的心情)
所以我的感受是,作为中国人,或者就是对于将来要走出国门的中国大学生,我们要做到的是去了解和理解中国的逻辑,不仅仅是在中国的框架下生活,要去了解审视;也不是盲目地和国外作对比,因为我们的历史文化不一样。只有我们真正做到了解中国的大环境,包括思想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生态环境,才能跟不了解中国甚至对中国有偏的海外朋友介绍和展示一下真正的中国,和真正的中国人。
出国当然可以谈政治(但是最好不要跟台湾人谈政治,会尴尬),因为政治不是独立的,它跟经济、文化、需求、科技、资源各个方面都是相关的。
我能想到作为大国,肯定会面临很多质疑和议论,但是在这6个周的时间里,我真的很痛心听到他们当面讲中国很多不好的地方(很多时候都是偏见),所以那时候的我更多的是去解释,去尝试改变他们对中国的看法,但是,现在回来以后更多地是在反省为什么我们以为展示给世界的形象和世界各国认为我们的形象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改变,更重要的是这其中我们大学生能做什么。
4、The most precious thing in those days is the friendship with everyone I met.
miss u guys~8月24日,最后一次去教课的学校,给自己的四个学生买了礼物,写了信,都觉得不够表达我有多舍不得他们。
8月26日,为期3天的conference结束那天,看着开心的孩子们,看到一起熬夜努力的同伴们,突然就泪流满面。
接下来更接近离别的每一天都睡得越来越晚,似乎觉得不睡觉是珍惜他们的最后一种方式。
8月31日收拾行李,把装满sugarcube的两个信封故意放在随身的包里。
Sugarcube~跟送机的咏慧、Ang和Dea 说再见后又重新回来吓唬他们,抱着突然开始哭的两个女生跟她们讲”I promise we will see each other next year.”
9月1日清晨发飞机后,坐在浦东机场里吃着和出发那天一样的味千拉面,把那些大大小小的纸条看过来看过去。
9月2日,把做好的电子手账发给了我的ep buddy 文谦
谢谢我的epbuddy~……
今天,把写给蒋一鸣的信寄出去
中间这段时间寄了无数张明信片,也做了其他人的手账。
很多时候就是不想让那些很宝贝的人成为生命中的过客,就是不想让那些很珍贵的日子成为一段只能回忆的经历。给每一个人的sugarcube都是真心的写了邀请他们来中国的话,真的希望还能再见到每一个人。
Wassana&Hemali
“Hi, I am Margaret from China, my Chinese name is Xu Yidong, nice to meet u.”
“xe yidung? Xu yedun?......”
“Okay, u can call me Margaret or Dongdong, hh ”
“Yeah, nice to meet u Dengdong~”
“Dong~dong~”
“Deng deng…dungdung…oh dondon…”
“yeah~~~great!”
[后来可后悔了,因为永远不知道她们是在叫我。。。]
Mehdi&Meouan
“Margaret! How are u?”
“Fine”
Later……
“How are u, Margaret?”
“ Fine”
Later……
“dongdong! How are u?”
“Not good”[黑线脸]
“why?”
“bcs of u”
“why?”[黑人问号脸]
“nothing…”[托腮,那什么拯救我寄几]
Ming&Kuan台湾小哥
“玛格丽东,你看我这个中国腔说儿的整么样?”
“哈哈哈哈,不怎么样”
“我跟你讲的根儿本没什么差啊”
玛格丽东已笑哭。
“你是不是有躁郁症啊”
“玛格丽特,你明天早晨要叫我,然后我再把kuan踢起来”
Dea
“Jie Jie!!!” “wow, Dea, cool!!”
“wo shi lao da, ni gun chu qu” 【我是老大,你滚出去】
“Yes sir, u are my boss”【向大佬低头】
“If I have a boyfriend one day, I will let u know.”
“u promise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