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个准话吧,啥才叫“好好玩儿玩儿”?

2019-10-09  本文已影响0人  熊妈侯蕾

国庆长假返程的高铁上,听到前面一对父子的对话。

爸爸:明天要上学了,回去赶紧收收心,把作业检查清楚,别又在老师那挂名。
儿子:啊?就要上学啦?都还没好好玩儿呢……
爸爸:还没好好玩儿?公园、游乐场、电影院,哪个没带你去?你还要咋玩儿?每天就光想着玩儿,你咋不多想想好好学习呢?
儿子:……

从他们的言语间可以看出,对“玩儿”这件事儿,两代人在“量”上有着明显的判断分歧:七天多还是少?去了公园游乐场够不够?不仅如此,对“玩儿的性质”,他们的看法差别也很大:听到儿子“心心念念只想着玩儿”,父亲是很有些怨念的——在他看来,儿子喜欢的“玩儿”占用的可是宝贵的“学习”时间!对,出门在外学习不方便,可你“多想想”也是应该的吧?

稍微回忆一下就会发现,生活中这种“父母话”可真不少:
先写完作业才能玩啊!
怎么又在玩儿?学习就没见你这么积极!
每天都是玩玩玩,整个假期你看了几本书啊?

玩耍vs.学习

我们每个人都曾是那个见缝插针一心想着的玩耍的小孩子,是从什么时候起,“玩儿会影响正当的工作、学习,是拖后腿的事儿”,这样的念头开始根深蒂固的植入了我们的头脑,把我们变成了“不解童心”的无聊成年人呢?

《守护孩子的精神健康》

先别急着谴责自己,翻开《守护孩子的精神健康》这本书,专注研究儿童精神医学和儿童心理的作者平井信义先生告诉我们,对玩耍的不同解释,有着深远的社会背景,是不同人生哲学的体现。

过去,在日本比较贫穷的时代,“玩耍”被认为是一部分富裕阶层的享乐,对于贫苦大众而言,“玩耍”是一种罪恶。这种想法即使到现在也仍然根深蒂固地残留在一些人的观念中。这是产生“玩耍”与“学习”、“玩耍”与“工作”相对立的原因之一。相比而言,在欧美国家,人们的传统是把休息视为工作的源泉,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人人都能享受夏日假期。

面对这两种不同的想法,你或许会选择“我挺哪个”,但我猜大多数中国父母都会中枪前一种情况。别的不说,东亚文化里相似的贫苦大众人设、几千年的浸润也不是想改就能改的。

但仅仅是看到这种差别也是有价值的:它让我们有机会正视这个被默认的“对立关系”,重新审视“玩耍”的重要作用。

游戏会激发工作的热情,对于发挥人的创造性是十分必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儿童的玩耍正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玩耍中提高生活热情和创造性。

其实,还真不用儿童精神医学的专家告诫,“玩耍”的重要意义,现在的父母们已经很有意识了。每到假期,你总能在出游的人群中看到推着婴儿车、拉着安全绳、甚至跟在半大孩子身后大呼小叫的身影。

不论你是秉持“带孩子观世界”的宏愿,还是想着“人家过节都出去玩儿了”而随波逐流,假期“要带孩子玩一玩”几乎已经是父母界的标配。

问题在于……就像前面那对父子存在的想法差异一样,你有没有问问孩子:你想要的“好好玩儿玩儿”,到底长什么样?目标明确才能有的放矢啊!

想到这儿,我赶紧问身边的小熊:这个假期你觉得什么最好玩儿?

本以为娃会说去枣园采摘或者去公园划船,结果人家想来想去告诉我:那天晚上在家里,咱们一起玩桌游最好玩!

我使劲想了想,确实有这么回事儿:4号那天因为下大雨不能出门,我们早早在家吃完晚饭,全家人一起玩了纸牌游戏《算到24》;后来奶奶嫌太费脑,改成咚咚鱼塘比眼力和反应速度。

娃心中“最好玩儿”的那一晚

可是……这点儿小事,要不是娃提起我都想不起来,听他说这是“最好玩儿的”,还真让老母亲感到意外。

意外之后又有点郁闷:我费劲心机安排的假期出游计划,这么轻易的就被“在家窝一晚上”给比下去了?其受打击程度不亚于你带他去其他城市甚至其他国家“感受不同的文化”,回来以后娃却只记得“在海滩挖沙子”和“看马路牙子上的大蚂蚁打架”——早知如此,咱们直接在家里蹲着不是也一样吗?

在这方面,平井信义先生也是有先见之明的,可能是早就预料到熊孩子们对于“好玩”的判断标准难免让一众老母亲一口鲜血喷出来,人家早早的就打好了预防针:

关于玩耍与情感发展的关系,我们必须先考虑儿童的快乐和喜悦。

看到了吧,再丰富的安排、再隐晦的“中心思想”,在“儿童快乐和喜悦”面前,都得退避三舍。别以为你设想的美好场景娃一定欣然接受投桃报李,在“玩耍”的有效性这方面,娃从来都是“我不要你觉得,我只要我觉得”!

那……娃啊,“你觉得”的标准能在明确一次吗?下次假期老母亲一定针对性设计有目的安排,说不定还能省下好大一笔银子呢!

娃说不出来?别急,儿童精神医学的专家不是白当的,这里有两个准则供你参考:

玩具是游戏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家人。

简单归纳就是两点,一:要有东西可玩;二:爸妈最好玩。

就这两点来看,小熊为啥觉得“在家玩桌游最好玩”,还真是完美契合:纸牌和桌游这种小道具并不难找,价格便宜、规则简单,不管大人孩子都很容易上手,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不错的玩具;但更重要的是,当时无论是我、爸爸还是奶奶,和孩子一起玩的时候都很投入,并没有因为游戏简单就随意应付。我计时的时候会分秒必争不容耍赖,爸爸输了被娃刮鼻子会故意做出夸张的表情,奶奶虽然“脑子转不动”,干脆主动承担掷骰子的中立者角色……

请你陪我一起玩儿

也许你会说,我的孩子还小,这种规则复杂的智力游戏不适合。没关系,作者也提供了“低幼款”供你选择:

孩子的年龄越小,嬉戏打闹就越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全家人能够共同体验其乐融融的亲子关系。比如,让孩子在背上骑大马,玩跷跷板游戏,参与孩子发起的过家家,和孩子一起进行毫无拘束的游戏,从而达到全家欢乐的目的,孩子们的情绪也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得到稳定,情操也逐渐开始萌芽。

发现了吗?玩什么游戏只不过是个形式,具体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那一刻父母家人全情投入带来的快乐氛围,才是让孩子觉得“最好玩”的原因!

秘籍在手,下次假期,你还会把“带娃出游”当做唯一的选择吗?

或者……不用等“下次”,就这个周末,让我们暂且忘掉“玩耍和学习的对立”、抛开成年人矜持的面孔、放下父母长辈的架子,投入的陪孩子来一场足不出户的“好好玩儿玩儿”吧!

还记得童年时父亲的“大马”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