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分享

被讨厌的勇气 第一章梳理

2022-11-28  本文已影响0人  三山二风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青年:一个人的现在如何,是有原因的,过去和家庭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

哲人:不是过去导致了现在,而是人的目的导致了现在。每个人都在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

青年:可并非所有的行为都有目的,很多时候人们来不及思考自己的目的,比如愤怒发生时,就是人根本无法控制的。

哲人:愤怒时,人也是带有目的的。当事人希望通过愤怒达到震慑对方的目的,而愤怒只是人为了实现自身目的所使用的手段。

青年:感情并不是为了达成目的的手段,它是人性本身,您这是对感情的否定。

哲人:我否定的不是感情本身,而是“人是无法抵抗感情的存在”这一观点。人不受过去的原因左右,而是朝自己的目标前进。过去无法改变,但人是可以改变的。我们要考虑人的潜能。

青年:您说,人是可以改变的,可是我发现,当我想变成一个我非常羡慕的朋友那样的人的时候,我根本就做不到。

哲人: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你羡慕的不是你朋友本人,而是你的朋友被给予的条件。但对一个人来说,真正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青年:人不可能不去在意自己被给予了什么,因为世界就是不公平的,很多人生来不幸。

哲人: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是因为你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生来就不幸。正如同所有的犯罪者都有其犯罪的内在的“相应理由”,这个理由就是利己,不幸的人其实也是为了“利己”而选择了不幸。

不去改变,不是因为无法改变,而是因为自己认为,不改变是“利己”的。改变意味着未知,充满不确定性,这会让人更加不安。所以即使人们对现状不满,也宁愿选择继续待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也就是说,不幸,来源于人们不敢去改变;不幸,其实就是人们缺乏勇气,缺乏争取幸福的勇气。

青年:可是,如果去改变了,也不一定能够顺心顺意,梦想还是可能会破灭,那样的话,不是会更加痛苦吗?

哲人:更痛苦的,难道不是知道自己应该去做,但是却为自己找出各种不能做的理由,把自己的人生变得复杂吗?人去行动,的确不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但会有所成长,有所发展。如果不去做,就只能停留在原地。

一、关于目的论——对于目的的察觉是一种能力

阿德勒的目的论的确非常严厉,也不愧阿德勒的哲学被称为“强者哲学”,因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目的”的人,并不多;真正相信自己可以实现“目的”的人,更少。

人们对于自我“目的”的察觉,是一种能力。所谓目的,可以理解为——我想要什么,某种程度上,是人对自身需求的一种察觉、重视和认识。这种对自身目的、需求的认识能力,的确会受到过去和家庭的影响。比如从小需求得到父母重视的孩子,会更懂得关注自身需求;从小需求就得不到关注,就容易忽视自我需求,过分在意外界看法。

当然,这种自我察觉、自我认知能力,不完全由外界决定,既然它是一种能力,就是可以培养起来的,家庭、过去会对培养过程产生影响,同样的,个人的主观努力也可以培养起这种能力,比如通过阅读、反思、与他人深度沟通。

另外,察觉到自己的需求、目的之后,是否相信自己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实现这一目的,也会受到成长经历的影响。

这里其实解释了,人为什么要“向内求”,不是说对外界不再抱有期待,而是由“期待”变为“争取”,在察觉到自己的需求、目的之后,相信自己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满足它、实现它,即使外界拒绝了我、伤害了我,我还是要去寻找更多实现目的的可能性。

二、关于“愤怒是实现某一目的的手段”的看法——人们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目的

哲人的观点似乎更多的是将人视作理性动物,不会因外界刺激而产生无法克制的感情。如果这样说的话,他的观点当然就是不那么合理的,因为人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体,人不可能时时刻刻都让自己的理性占上风。

然而,哲人并没有将有目的等于理性,他想表达的是,人看似感性(如愤怒)的行为背后,其实也是有目的的。

青年认为,这是对人性的怀疑,难道人每时每刻都怀揣着动机吗?人的情感难道不能是毫无目的、单纯地自然流露吗?

人们对于自己的动机和目的,并不是时刻能够清楚察觉的。就像那句话说的一样,“我也不知道我自己在干什么”,但未察觉,不等于不存在。

人在无意识情况下做出感性举动、处于感性状态时,其自身的目的常常是隐藏起来的,这并不是说人多么的狡猾,故意将动机藏起来,而是它早已被人自身内化,成为人的一种潜意识。

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感性和理性的区别,其实就在于人对于自身的目的是否有所察觉,理性程度其实就是此种察觉的广度和深度,而感性程度,也许就是人所无法察觉的潜意识的影响力大小。

三、关于“你自己选择了不幸”——强调的是改变

在讨论“被给予的条件”时,青年认为很多人生来就是不幸的,哲人否定说,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是你自己选择的。

这个说法令青年勃然大怒,的确,这个表达听起来很像罔顾现实、一味强调人的所谓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但我在摘抄这句话的时候,发现这个表达有一个前提——“现在的你”。

阿德勒的哲学看似完全忽视了过去对人的影响,忽视现实对人的巨大作用,其实正是因为承认了“过去无法改变”、但现在和未来仍可把握这一现实,才提出“人不受过去影响,而是受目的影响”这一听起来惊世骇俗的观点。它使人的注意力聚焦于当下,聚焦于自己可以改变的东西,因此才能带给人力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