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父母必修课(三)——设定合理的心理预期
什么是成长?从不适应到逐步适应,才是成长。
真正需要适应的是我们大家
那问题来了,既然孩子的问题是成长的必经之路,父母为什么还如此焦虑呢?
很多时候,大家的焦虑是因为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先别急着反驳,大家在焦虑孩子的问题时,是不是这样想的: 人家孩子守纪律得到了老师表扬,我的孩子为啥总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那么多孩子的作业都上了“光荣榜”,为啥没有我家孩子?
什么叫“工具导向”?就是家长把孩子当成“要面子”的工具。再看看孩子,他们才不在乎家长关心或焦虑什么,比如成绩是不是优异、有什么特长、课堂表现如何……他们只关注自己的世界,对任何 新鲜事儿都充满了好奇。大家想要的,孩子给不了;孩子想要的,大家又看不惯,这样我们就会产生落差和焦虑,真正要适应的是我们自己。
拆分+整合,设定合理的心理预期 。让自己适应小学生家长的角色,设定合理的心理预期非常重要。
我们首先要对孩子的未来有信心,但这不代表孩子在一二年级、或者说在整个小学样样出色。心理预期只有和孩子成长的长度相关联,和孩 子的年龄阶段的发展相吻合,才叫做合理~如果大家希望孩子一两年就能完成小学六年才能达到的目标,那孩子一定达不到,你也只会更焦虑。
那怎么做呢?不妨试一试:拆分+整合。
先说拆分
培育孩子是一个管理超长期目标的过程。既然是超长的, 就不是一个个短期目标的累积。它变量很多,容易反复,有时造成负面影响还很难补救。因此,需要把超长期目标拆分到每一年、每一学期。
怎么做呢?【分三步】
第一步:用倒推法确定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基本维度
大家可以这样思考:孩子升入初中、高中、大学,走上工作岗位,具备哪些品质,我们会比较放心?我们可能会想到:习惯良好,能适应新环境;有兴趣爱好;能主动学习, 善于解决问题;情绪稳定,人际关系不错。
对,习惯、兴趣、主动学习、情绪管理这四个方面就是你要贯穿小学六年培养孩子的基本维度!
第二步:你可以把每个维度的行动目标拆分到各个年级去实现
比如,要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你就不能期待孩子在一周、一个 月内做好,而是把它要拆分到六年中循序渐进地完成。很多一二年级的孩子回家后会先玩后做作业,这不是他贪玩、拖拉, 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根本没有时间长短的概念。
那怎么办呢?
虽然没有时间长短的概念,但他们已经有了顺序的意识啊。那你就可以让孩子按顺序画下或写下每天放学要完成的任务,引导他把最重要的事放在前面先做~到了三四年级,他就可以规划出每个任务的时间长短了。五六年级,可以让他以周为单位系统安排出每一天、 每一个小时做什么——不只时间管理,其他习惯、兴趣也要把大目标拆分开,一步步培养
第三步:给每一项要落实的行动目标提供工具和脚手架
完成行动目标需要借助哪些工具,你需要和孩子一起逐项列出来,然后落实。比如可以把协商好的时间规划复印三份贴在客厅、卧室、书房等明显的位置,时时提醒孩子注意。
通过这样的三步拆分,我们和孩子就能清晰看到习惯和能力形成的轨迹以及轨迹上的每一个落点,而且每一个拆分后的落点孩子都够得着,这就给了他持续进步的动力和成就感。而我们心里对每一学期、每一年需要孩子养成什么,改正什么,提高什么,也都有了谱,按照这样的节奏设计孩子小学六年的行动目标,就会比较从容。
想让拆分的一个个行动目标,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起到最大作用,还需要把它们整合在一起,而最佳的整合策略就是和学校老师错位培养。
有家长可能会奇怪,为什么要错位培养呢?不是应该和老师有共同的关注点吗?大家看,很多家长是不是这么做的,老师教哪门课,你就报哪个课外班让孩子提前学习;老师布置作业,就盯着孩子每天把作业做对。但你发现没有,你给孩子报了很多课外班,老师还是说孩子学习不努 力;你每天盯着孩子做作业,孩子还是拖拖拉拉,成绩也没见提高。我们一直都关注老师关注的问题,结果孩子很疲惫,老师也不满意。所以,建议家长尽量错个位,提供老师不知道但需要知道的信息,培养老师无法培养但希望孩子拥有的能力也就是家长和老师各自做自己擅长的事,在互补中激励孩子成长。比如我们都知道孩子的习惯培养非常重要,很多家长都寄希望于学校培养习惯,但我要告诉你这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