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一下思维模式,你可以更好

2020-08-16  本文已影响0人  米氩

在职场的这些年,你是否成为了你想成为的那个人?你是否做成了你最看中的那件事?

生活中,你是否经常迷茫?有时候,你想做些改变,但是经常受到来自他人的阻挠、揶揄,你想有力的怂回去,却感到无能为力?

以上问题也曾是我的困扰。


明明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工作,有些人就能扯着大嗓门使唤或者指责他人,而有些人尽是一副低声下气,逆来顺受的样子。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呢?

有一天,当我读到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这本书时,我终于找到答案了。


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探讨了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差别和优劣,以及人在这两种思维模式下的表现。简单的说,我们的所言所行都是由我们的思维模式决定的。(废话!哈哈哈)

虽然书中的例子稍显鸡汤,但这些都掩盖不了它真正的意义——告诉所有人“你可以更好”。

一、两种思维方式

卡罗尔·德韦克写到:

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由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示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抱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善于把结果当反馈,每一次成败都不过是通向成功的一个阶梯;而固定型思维则会让我们过分关注表现,一旦表现不好,就会自认为失败者,对工作、学习失去热情。

两种不同思维模式下的人内心独白通常是这样的:


二、造成固定型思维的原因

据我观察,抱有固定型思维的人往往和身边所处的环境有关

这个我是有切身体会的。

我家大宝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学习经常跟不上,于是每次下班后我都会辅导一下她的功课。

正如网上调侃的那样:

不辅导功课的时候,母慈子孝;
辅导功课的时候,鸡飞狗跳!

在辅导过程中,大宝的领悟能力经常跟不上,于是我一着急就吼,还骂她笨蛋……

在这种不友好的氛围下,本来活泼可爱的大宝变得越来越不自信了,只要遇到稍微难点的题目,她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很笨,然后消极面对。这就是陷入了固定型的思维模式。

在我意识到自己的辅导出问题后,我就停下了。我让大宝独立思考、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实在不会的,再来找我。当她把不会的题目送到我面前时,我也不再直接告诉她步骤和答案了,而是让她先说思考过程,她说完后,我再提一些关键词引导一下,顺便再说些鼓励她的话。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大宝的思维能力明显提高了,需要我教的内容越来越少。不仅人重新变得自信、开朗起来,她的成绩也逐步提高了。这就是采用成长型思维后带来的改变。

当然,除了环境的影响,对自身缺乏认识也会让我们陷入固定型思维模式。如果你认为自己就这样了,无药可救了,那么你大概率就真的会一成不变下去。

三、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

方法很简单,把所有的经历当成是反馈,在不断的尝试中积极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不要轻易的否定自己,不要给自己的人生设限。

遇到问题时,多关注这个信息在学习和个人能力提升方面带来什么:我能从中学到什么呢?我怎么做才能提高?

不要过分担心自己是不是聪明,不要过分在意失败。成长型思维会给你勇气,给你坚持不懈的动力。

我们公司鼓励员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冲着丰厚的奖励,我和另外几个同事开始绞尽脑汁的写论文。

我大概花了三个月时间查资料、做实验,最后绞尽脑汁终于写出了一篇看起来还不错的论文。

我信心满满的给《中国给水排水》投稿,没几天就收到了编辑的退稿邮件。原因是我的论文论述不够深入,没有创新。

既然上不了多核心期刊,那我就试试核心期刊好了,于是我又将稿子投给了《净水技术》。虽然该杂志的编辑也认为我的创新性不够,但是审稿专家认为实用性不错,所以提了十几条修改意见让我完善。

在面对退稿和审稿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时,我都采取了成长型思维模式。我没有因为退稿而否定自己,而是积极的寻找解决办法。当专家提出修改意见时,我也很虚心的接受,并按要求修改好。我告诉自己,专家的工作就是提出中肯的意见,而我需要从这些修改意见中好好学习,从而提升论文的质量。

总结

了解了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后,我们就要积极的运用到生活、学习、工作中。当遇到困难的时候,要积极的启动成长型思维模式,把任何成功或者失败都看成是让我们积累经验变得更好的过程。

END.
我是米氩。
坐标苏州,白天上班,晚上学习写作。
读完我的文章有收获,记得打赏、关注和点赞!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