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最好的告别(书评下)

2017-12-02  本文已影响0人  相见清欢
最好的告别(书评下)

人生不过生老病死,

我们无法决定出生,

但是我们可以掌握衰老、疾病和死亡,

学会如何从容面对它们的到来。

最好的告别(书评下)

贪生恶死是人的本能,

没有人愿意放弃生命,

但是病入膏肓,弥留之际的疯狂抢救

真的是我们对患者最大的尊重吗?


折磨

最好的告别(书评下)

1999年,巴金先生病重入院。

一番抢救后,终于保住生命。

但鼻子里从此插上了胃管。

“进食通过胃管,一天分6次打入胃里。”

胃管至少两个月就得换一次,

“长长的管子从鼻子里直通到胃,

每次换管子时他都被呛得满脸通红。”

长期插管,嘴合不拢,巴金下巴脱了臼。

“只好把气管切开,用呼吸机维持呼吸。”

巴金想放弃这种生不如死的治疗,

可是他没有了选择的权利,

因为家属和领导都不同意。

“每一个爱他的人都希望他活下去。”

哪怕是昏迷着,哪怕是靠呼吸机,

但只要机器上显示还有心跳就好。

就这样,巴金在病床上煎熬了整整六年。

他说:“长寿是对我的折磨。”


最好的告别(书评下)

就目前中国社会的认知来看,如果你放弃对老人的抢救,你将被千夫所指,背上不孝的骂名。

但事实上,最后的抢救结果无非是病人在浑身插满管子、千疮百孔的情况下阖然离世。你的亲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被折磨的完全不成人样,像一堆肉一样被切割对待。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最后是死在了医院,而不是在家里正常死亡。

最好的告别(书评下)

真相

数据显示,中国人一生75%的医疗费用,花在了最后的无效治疗上。其实我们心里都清楚,包括医生在内,都知道最后的治疗无非是心理安慰。

但是患者和家属还是不放弃任何治疗的机会,化疗放疗,对各种手术方案进行尝试。医生也在不断提供着手术方案。

医生基本上不会主动要求患者放弃治疗,而是在不断给予患者希望。其实,医生也不是坏人,而是不能直说“你没救了”。基于职业操守和社会压力,没有那个医生敢轻易提出让病人放弃治疗,采取临终服务。曾经就有医生因为劝患者家属放弃,而被家属投诉的例子。

说到底,病人和家属都没准备好如何死亡,而是把责任交给了医生。其实,这是不对的,最后的生命权利应该保留在病人手中。

死亡,终究会来到。但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总是对死亡闭口不提。

我们应该正视死亡,而不是选择避而不谈,我们应该就如何死亡当成共识,要不要采取临终服务,要不要签署不抢救协议等等,都需考虑。


我的想法

最好的告别(书评下)

如果有一天我病入膏肓,我会选择临终服务。

就像《最好的告别》一书的作者的父亲一样,动最少的手术,保持着自己的生活状态,按照自己的意愿活到生命的终点。

我们在对待病人和老人方面最残酷的失败,是没有认识到,除了安全和长寿,他们还有优先考虑事项;建构个人故事的机会是维持人生意义的根本;通过改变每个人生命最后阶段的可能性这一方式,我们有机会重塑我们的养老机构、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对话。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