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大屋
小时候,在我心目中由青砖青瓦和古木建成,屋顶上有各种造型的山水大家屋(母亲一直是这么叫的)应该是以前的地主所建,所以我的界线划很“分明”,尽管那里当时也住着我母亲沾亲带故的娘家人,每次我在大屋前的塘基上经过,却从未踏过大屋的禾堂坪(屋前的空地,也有叫晒谷坪)。
这些年在外游览了不少古建筑,发现有些跟山水大屋的建筑形式与规模不相上下,都成了旅游打卡的网红之地,心中不免就想到有机会一定去山水大屋看看。
前几天有机会去了山水街,这里离山水大屋不足百米,是原山水公社驻地,也是我两位舅舅家所在地,街上是个小集市,每月农历逢二、七赶集。
我从满舅家出发,沿山水老街穿过集市,再步行百余步就来到新建的聂氏宗祠门前的塘基上。
一眼望去,昔日气势恢宏整齐划一的青砖青瓦的古屋只看到三四个残留的屋垛,其余都是红砖平顶或红砖红瓦盖的小洋房,高的三四层,矮的也有两层,虽然很洋气、气派,但布局却有点乱,显然是各自为政,自己的地盘自己做主。
因为不熟悉,我不敢轻易走近屋场,最初只是在屋前的塘基(塘坝)上徘徊着,拿着手机随便拍拍。后来发现有一处老屋只留有下正面的屋垛,其余已经拆除,我便带着好奇,小心翼翼来到屋垛下近观了一番。
由于只留下一垛墙,也没有了住户,墙上还留下旧房拆除时的痕迹,墙面上隐约还有上世纪留下的一些标语,其中有几个紫色的大字“大办农业”“庆祝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依稀可认。
后来,我见聂氏宗祠隔壁的老屋前坐着两位老年人在聊天,还有几个人在打牌,便走近与两位老人交谈。当我问起山水大屋的老房子建于何时时,那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若有所思后告诉我:“应该有四百多年了”。
当得知我的身份后,他说他与我表弟同辈,是我的堂表兄。然后又如数家珍般讲起老屋的来历、他们的老祖宗是怎么来这里的。他说,山水聂姓人的祖先最初是在河南,后来迁到江西,再又迁至山水村附近。
然后随着人员慢慢增加,就在他现在住的地方建起连片的房屋。据他介绍,山水大屋规模最大时有十三个屋垛,整个屋场坐东朝西,背靠青山,屋前有三口水塘,一口古井,且有三条小溪(王瓜冲水、杨溪冲水、高冲水)汇聚于此,可谓山清水秀。
我至今还记得,三水汇聚的河在山水街边流过,水很清澈流量也很大,那时街边有个小码头,街上十几户人家和公社、供销社、医院、邮电所等单位的人都是在河里洗衣、洗菜。
据史料记载,山水之名就源于“三水”,又因山水大屋门首连有三口水塘,一口水井,井底有三股泉水涌出;全溪水、塘水、井水,故称“三水”,1950年废除保甲建制建立乡级人民政权时,改“三水”为“山水”乡。
据我了解,当地从江西迁来的不仅有聂姓,还有常姓和刘姓人家。相传元末明初,烽烟四起,兵灾不断,这三姓人家为躲避战乱举家迁徙于山水大屋附近,因初来乍到人地生疏,他们常在离山水大屋约两华里的地方聚会议事。那个地方的现在的自然村名“会事坪”就是这样来的。
那位老表很健谈,知识面也很丰富。他跟我讲了一些似懂非懂的历史,聊了很多“明朝的那些事儿”,还向我介绍了朱元璋的生平。
他对山水大屋这个屋场的古屋拆除感到很惋惜,但又是一脸的无奈。他为了让我了解聂氏家族的一些情况,特地从家里拿出一本装订精美的族谱来给我看。
当我问及我族谱上是否有我外公的信息时,他告诉我没有,但马上又叫一个邻居拿出另外一本来,让我看到了外公在族谱上的信息,我记住了外公的名字,也知道外婆的姓氏和两位舅舅舅妈的出生年月日及时辰,还知道了大舅和满舅为何住在一起,却不在一个村民小组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