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想法心理

心理漫谈《道德经》第73章:大道至简,道即不畏,没有期待,最差思

2023-08-06  本文已影响0人  王明鹏

《道德经》第73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奇”奇特引申为违法,“司”负责做事,“斫”zhuo用刀斧砍。

本章大意:一个人不怕死,那就没法用死威胁他。如果这个人怕死,又做了违法事情,被人抓住就予以处罚,那就没人敢违法。问题在于只能是执法者来惩罚违法者,别人代替执法者执法,好比代替木匠砍伐木头,很少有不伤及自己的。

本章第一句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对于心理健康启发很大,相似的是第72章第一句“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我解释为一旦不怕强势者自己就逆转为强势者。

本章这句话也是如此,一个人真的不怕死,别人就无法要挟控制他,这个人在心理层面就是强势者。生活例子比比皆是,“弱的怕硬的,硬的怕楞的,楞的怕不要命的”,“赤脚的不怕穿鞋的”,都是这个意思。

因为有所畏惧,才会缩手缩脚,比如怕打脸,怕被伤害,怕被打,不敢和人家发生冲突,一个“怕”字,让善良无智慧的人沦为真正弱者,被人欺负无法心意平。

稍微引申下,怕死这种极端恐惧几乎人人都有,没有什么好丢人的,我们要做的是心理层面不怕死,不怕丢脸,爱咋咋滴,甚至主动热爱丢脸。其实很多游戏如过山车等,都是失重体验,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心理层面就是死过一次,旧死新生。

怕死是欲望的表达,不怕死是极端欲望的消除,可以引申为对人对事降低期待,理想状态是没有期待,一旦不抱有期待,我们心理层面就是强者。

比如家庭教育有个技术,就是不要对孩子报有期待,当然目的不是真的不期待,而是为了尊重事实,接受孩子未来各种可能性,做好家长情绪管理,因为没有期待才可以心平气和,看清自己和孩子问题,做有效果的事情,而不是帮倒忙。

继续引申,没有期待就是底线思维,或者说最差思维。遇到事情,我们尽可以去说诉求,表达我们欲望和想法,但是必须记住别人有权利拒绝我们,也就是要接受事情不如意,不顺利,乃至更糟糕。

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最简单的请假请帮忙,可能会被拒绝,第一时间就是接受,别管有理没理,先接受再应对,只要情绪不失控,完全可以继续第二次请,第三次请,看看会如何。

老子这章后面说的是不要代替别人做事情,哪怕有能力做,不是自己职责范围,也尽可能避免,“在其位谋其责”。

代替做事情,做好了是应该,做不好就会引发非议,这不难理解。老百姓就说,“在谁家谁的责任”,用来说明假若有亲戚孩子到自家住,就是自家人的责任,这个责任沉甸甸的。

总结一下,怎么成为心理强者?老子在第74章给出两个建议,一个是不害怕,没期待,爱咋咋地,无欲则刚,再一个是不代替,是自己的事自己担责,不是自己的事不多管,希言自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