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二》
如果说“忠”、“孝”是国人的标配的话,那是对于生者,对于父辈。老夫子曾说:“生,养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对于前者不仅仅是饮食可以,更好符合“礼仪”,于是当“子夏问孝,子曰:色难……”言下之意是“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子游问孝)现代人说话应该是这样:如果仅仅是衣食所安犬马都能做到,做不到孝敬两个字和犬马畜生又有什么分别呢?所以,孔子所说的孝最难的的就是“和颜悦色”、“毕恭毕敬”,不仅仅是“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一首《清明》道尽后人对于先辈们的“哀思”,真似乎是“苍天有泪化作雨,天人此朝话悲情”。于是,这一天就成了“华夏共祭”。
曾经某个老师(据说还是个专家、官员)讲到这样一个笑话:一次和一外国佬私下交流,外国佬说他们之所以不愿和中国人打交道是因为中国人没有信仰;这位老师思考半天说中国人是有信仰的,中国人信仰的是自己的良心。这个故事应该是真是的也未可知,但是从祭祀来讲至少说明一个问题:祖先崇拜。
从“女娲补天”到“共工怒触不周山”、“后羿射日”到家族祭祀再到今天的“公祭日”,这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它说明国人的崇拜对象从神(传说或者英雄·认得化身)到祖先再到身边的英雄这样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核心就是崇拜:从对神(英雄·人的化身)的崇拜到对祖先的崇拜。于是,祭祀就有另外多种意义,核心却只有一个——敬天法祖。
祭祀神灵,为了求得神灵保佑,对于一个农耕民族来讲就是求得“风调雨顺”,继而达到“国泰民安”,前者是小家庭的祭祀,后者是国家层面(至少是君主、诸侯级别的)。而对于祖先的祭祀则简单的多也直白得多,首先是不忘祖先并时刻以他们为榜样,“无念尔祖,聿修厥德”(诗经云),这是初心。其次呢,是“以功告之,以慰先人”,这就是履行《孝经·开宗明义章》所说的“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所以后人有几个词语说“光宗耀祖”、“光耀门楣”。第三点就是“以彰后人”,利用祭祀对后人做一场“家族教育”。
中国是一个家族社会,支撑这个国家的最基层的团体就是家族,所以“家史家风家训”这种“家族文化”历朝历代所推崇的。
中国从来不缺英雄,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从家族精英到民族脊梁。
于是,回顾历史,我们仿佛听到了陆游的“金戈铁马”,仿佛看到了陆秀夫的南海一跃,仿佛看到了史可法扬州城墙振臂高呼,仿佛看到了文天祥的和着悲壮与激昂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在那卢沟桥、台儿庄、战长沙是硝烟之中一个个身影,茫茫雪原与林海之中的抗联、法卡山、猫耳洞……
清明《二》
2019年3月·30日四川凉山木里县森林火灾,31人遇难(27名森林消防人员和4名地方干部群众牺牲),他们最大的50岁,最小的18岁!
他们是脊梁,是英雄!
清明《二》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