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不想当闰土
感谢万能的朋友圈,把我那些多年未联系的同学、朋友又重新聚在了一个群里。尤其让我激动的是,群里有我的发小一一小丽和小英。
从七八岁开始,我和小丽、小英三个女孩经常在一起玩。“史称”铁三角。
如果你是农村人,一定会知道,八十年代初的小孩子,父母都很忙。小孩子基本上从五六岁开始,和父母在一块的时候就局限在吃饭那会儿,睡觉那会儿,生病那会儿。其余的时间呢,都是出去和小伙伴疯去了。
我们三个最会疯,小丽是我们三个里面的头,经常编一些节目让我们排演。我呢,就像是小丽的军师,每次有什么决定,小丽会问一下我,大有“元芳,你怎么看”的感觉。小英呢,是最懂配合的战友了。每当节目需要选角时,什么坏人丑蛋她都愿意演,虽然她是相当善良而且非常漂亮的。
记得有一次,我们三个在我们村的池塘里通宵钓鱼。当小丽说出这个想法后,我觉得很刺激,很好玩。小英虽然担心爸妈不同意,但也忍不住诱惑,没有悬念的加入了。
三个小女孩坐在池塘边,用着自制的简陋的钓具,聚精会神的做着有意思的事儿。
初夏的夜晚,与燥热的白天比起来,宁静而凉爽。
凌晨三四点时分,除了纱网里捉了些小鱼小虾以外,并没有太多收获。
于是,我们又跑到麦田里,把小丽家的将熟的小麦,一人拔了一大把。
知道我们要干嘛吗?没错,我们要烧烤啦!怎么烧的怎么吃的,你们可以发挥一下丰富的想象力了。总之,我们三个在一块,配合起来很默契。
那时候大家都很穷,但我们从没有这种感觉。也可能只有我没有这种感觉。
我属晚熟型的,像假小子。当她俩都长得花枝招展,到处招蜂引蝶时,我还停留在爱看各类小说,特别是武侠类的小说阶段。
初二时,在同学们的熏陶下,读了相当多的琼瑶、席娟的言情小说。而这个时候,我的那两个铁姐们,已经把我看的小说里面的女主,演了好多好多遍了。(她俩看了会掐死我的)
渐渐的,和她俩基本上断了联系。因为那时候通讯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她俩早早的便辍学外出打工。我升入初中后,就开始住校,除假期以外,平时是很少回家的。
有时她们从外地回来,碰巧我在家里,我们会匆匆地见一面。她们很时尚很漂亮,更显得我的朴素与土气。短暂的相聚,我们会聊一下以前的糗事,感叹当年的无知愚钝,也感叹当年的纯洁美好,她们羡慕我现在还在学校无忧无虑,我羡慕她们可以为家里赚钱分忧。
我们再聚首,都已经是孩子妈妈或几个孩子的妈妈了。
我惊奇的发现,小英除了有车有房有城市户口外,还捧上了铁饭碗。小丽居然也相当不错,开着一个不大的公司,一年的流水也有小几百万。而我呢,当时没上班,带着我最小的儿子,做全职妈妈,没车没房没存款一一一有点小债。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看到她们过得这么有成就,我开始对我之前的生活进行反思。
从懵懂记事到现在为止,我从未和别人争过什么,比过什么。用现在的话来说我,就是天然呆萌,衣食无忧,学习成绩还算可以。和小伙伴们嘻嘻哈哈,打打闹闹的过着没心没肺的日子。
毕业后,我也外出打工,当时对工作没有太明确的目标,对工资也没有报太高的期望值,所以找工作倒也顺利,浑浑噩噩好多年。
现在,回首过去,感觉自己以往的日子,就像是一个本不信佛的人,手中拿的一串无意义的佛珠。一粒粒的翻过去,心中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听小英说,她刚到外地时并不顺利。因为没有文化,没有技术,对于一些需要有文凭的工作,她都望而却步。只能在一些餐馆做服务员,很累,工资也很低。她说从那时起,才知道作为一个人,要有安身立命的能力。
她边打工边学习,一步步的超越自己,完善自己,过上了自己满意的生活。
而小丽,虽然和小英从事的工作完全不同,但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摸打滚爬,渐渐的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么多年,带着娃,聊着家长里短,和老公时不时的闹闹小情绪。不温不火的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
并非我看到她们风光的生活才完全否定自己。这些年来,我整个人都处在萎靡不振的状态,经常觉得很迷茫。
或许自己永远无法成为她们中的一个。但是至少,我知道,现在的自己并不够努力,我还可以变的更好些。
好吧,我承认她们现在自信,意气风发的样子刺激了我,我也需要有自己可圈可点的成绩来证明自己。我不能再继续混下去了,要不,怎么配得上我的两个发小。
我可不想当闰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