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种语言看世界

2020-07-16  本文已影响0人  小莎Elsa

以前常常习惯用下评价的方式来看世界、看人。以前觉得没什么不对,只是说说而已。

但后来碰到了一些问题,才发现“语言”跟思维是相互影响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语言限制了思维,或思维限制了语言。

评价性的话真的会直接植入我们的思维,因为它代表了一种结论,让一件事或人盖棺定论。评价只是我们的主观观点,很有可能跟事实不符,但我们陷在评论中只看到自己认为的事实,其实错过或误解了很多,这很糟。

怎样是评价?

批评/指责/抱怨是评论 - 你这个人怎么这么自私

称赞/赞美是评论 - 你好棒啊/你怎么这么聪明

评价接近于一种定义性的表达。对于它,你只有接受或者不接受,但很难有更多延展性的探讨。如果是现实的交流,很可能造成冷场:你都已经下结论了,我们还说什么呢?

不评价的交流方式是怎样的呢?它只关注具体发生了什么,而不是进行抽象的判断、定义以及对人的褒贬。

比如:一个不评价的老师,会这样问学生:“你最近常常不做作业,发生了什么呢?”而一个评价性的老师则会说:“你最近怎么老不做作业?”前者是在关心一件事件的发展过程,而后者就只是在训诫。

通过前一种表达方式,我们则会更接近事件的真相。

也许这个学生遇到了一些麻烦,也许他最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或者他在用这种行为传达某种态度,或者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当我们采用一种非评价的立场时,就等于为这些信息的流通创造了空间:“说吧,让我看到它,我对你经历的这些事感到好奇。”你无须辩解,只需要单纯地描述你的经验就好,这就是我们此刻关注的。

非评判式的思维方式,其实跟《改变提问 改变人生》的核心,也就是从评判性思维,转为学习心态,在好奇心创造了更多交楼空间,表达的是对对方的兴趣,表达出我想更多地了解你,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

通过不带有评价的交流,我们在做一件事:描述经验本身。

对经验的描述看上去最简单,但往往也最有力量。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相互确认,远远比哪怕挖空心思给出的“赞美”更能表现出重视。对画画的孩子说:“这是你画的山,这是河水。啊,河水里有一只船,船上这个人是在钓鱼吗?哈,你还给他画了帽子!嗯,你在这边画了一个太阳,这边画了一个月亮,那是白天还是晚上呢?”你关注的是具体的细节及过程。这些话里没有褒贬,但他们会感到自己做的事被看见了。他们会乐于跟你讨论,也会更有兴趣继续做下去。

当你评价别人的时候,你其实已经假定了自己比别人更“懂”。但如果只是描述自己的经验,不懂的人也可以做到。我上学时朗读英语课文,我父母完全听不懂,但他们会说:“我们听到你一开始朗读的语速很慢,声音很响亮,越到后面就越快,声音也越来越小。”这样的反馈对我来说有价值,我知道他们在认真听。这远比说什么“不错,读得真好”要让我感到舒服。

描述经验本身,一开始适应这种交流方式会很麻烦,但物有所值,通过这种交流方式,我们会拓宽对经验世界的认识,也会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联系。当然,前提是我们对这个人感兴趣,而且发自内心地愿意陪他一起探讨各种经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