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金刚经》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回顾:上一品讲到佛说三世诸佛和一切佛法都是由此般若波罗蜜经出,如果有人能依此甚深法门,自利利他,那么他所得的福德,比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的人所得的福德要多的多。但是,佛告诫我们,即便是这样,仍不能执着于佛法,是真正实有的。
《金刚经》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注释: 佛教认为人的修行功夫不同,悟道深浅不同,所得的成就也不同。把每一种成就称为一个“果”位。
大乘教中有如来、菩萨。
小乘教中有四果罗汉:初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
初果罗汉也叫预流果,就是段了五个见惑(身见、边见,见取见,邪见,戒禁取见),但是根本的思惑还没有解脱,余情未了,所以要七还人间。修到预流果的人死后升天,在天上过一辈子,然后再到人间做人,这种称为再来人。
二果罗汉斯陀含,就是一还果了。他们思惑的根也断掉了一部分,死后只要再来世间一次,把所有的债务还清了,就可以其他到清净的地方去了。
三果阿那含又叫不还果,不用回到人间来了,直接在天上证入四果进入涅槃。他们时候常说几句话: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做已办,不受后有。天人清净境界的修行已经建立。
四果罗汉是梵文的译音,意思是无生无死,永无烦恼,心无魔障,此心永远清净光明。
前三中罗汉都必须继续修行学习,四果罗汉就无需再学习了。
白话直译: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证得须陀洹果的圣者,会有——我已得到须陀洹果位的想法吗?”
须菩提听了回答说:“不可以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证得须陀洹果位的修行人,虽然已进入圣者之流,名为“入流”,但这只是假藉的名称而已,反而在证得须陀洹果位时,心是无所入的,为什么会无所入呢?因为证得须陀洹果位的圣者,已不执著艳丽的美色、悦耳的声音、香浓的味道、可口的食物、细滑的摸触,他不执著一切的形相,所以须陀洹只是假名而已。”
佛陀听了之后又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证得斯陀含果的圣者,会有我已得到斯陀含果的想法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证得斯陀含所谓的修行人,虽然尚须天上、人间往来一次,所以名叫“一往来”,但是他们已没有往来的想法,如果他们还有往来的想法,即是一种执著,而证得斯陀含果的圣者是心无执著的,所以才叫做斯陀含。”
佛陀又问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证得阿那含果位的圣者,会有我已得到阿那含果的想法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证得阿那含果位的修行人,虽然不须再来人间接受生死,但他们已不执著去与来之相,更没有去与来之分别心,所以这才叫做阿那含。”
佛陀又问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圣者,会有我已得到阿罗汉果的想法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证得阿罗汉果的修行人,已是一位无学圣者,在声闻乘的修学方面,早已无法可学,无法可修,所以才称为阿罗汉;世尊!假使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圣者,会有我已得到阿罗汉果的想法,那么他已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怎么有资格叫做阿罗汉呢?
世尊!您曾经说过我修持的境界已达到远离是非、分别、执著、心性自在、自如、正定,在所有人中,赞许我是解空第一,有第一等的离欲工夫,也是第一等的阿罗汉。
世尊!虽然我得到您的称赞,但我仍然默默的修持,从来没有我已证得阿罗汉的念头;
世尊!如果我有心念,认为自己已得阿罗汉果位,而念念在心,您就不会说我是一位喜欢寂静的修行人;就因为我心无所得,亦无所失,不执著一切相,行而无所行,做而无所做,无欲无求,所以才叫做寂静的修行人,倘若我执著果位在心,就不是寂静的修行人了。”
悟:
得道的人,其实没有道可得!只是秉持慈悲之心去修行,根本就不会在意俗人认为的“果”,也就是功德地位。一个出于名利心的人,杂念欲望太多又如何能寂静的修行。
一个真正一心为民鞠躬尽瘁的干部来说,让他做村长、县长、市长还是省长,在他眼里都是一样。没有职位的高低,也没有权利的大小,只有能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 一切真正的伟大的东西,都是淳朴而谦逊的。”古往今来,任何圣贤和有真才实学者,都是谦虚的人。
受世人崇敬的周因来,为革命奋斗一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他一生谦虚谨慎,平易近人。60年代他有一次到上海考察,与电影演员的亲切交谈中,有同志热情向他建议:“总理,您给我们写一本书吧!”可他回答说:“如果我写书,就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让活着的人们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才华横溢。每当人们赞叹他的学识渊博,智慧超群时,他总谦逊地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
就说大家的偶像马云,多有钱啊!他从来也不会说:“我多么多么有钱。”他最多只会说:“我对钱没有感觉。”
凡人尚且如此,何况得道高僧?他们怎么还会有:“哎呀!我得了初果罗汉,二果罗汉,这种想法呢?”
修行就是修行,不是显摆和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