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实用主义——从开光谈起
文/崔三扯 20161002
序:这篇文章完全是从我个人的观点讨论宗教现象,没有任何贬低、讽刺和不敬之意。
老婆脖子上戴了个红玛瑙,今天看到了,我笑她戴的是塑料。坐在马桶上的时候,猛地想起网上曾经流传的净空法师关于开光的一番见解:
佛教与实用主义——从开光谈起开自己智慧之光。那时候看了豁然开朗,顿觉破了迷障。不道今日六谷轮回之时,忽而脑洞大开,给出了下面一个命题:
“开光的商业行为,是大乘佛教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发展,是完善‘大乘’世俗化概念的重要举措,对佛教影响力的未来可持续具有方法论的实践价值。”
佛教作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三个教派之一,在中国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我曾经很困惑:“身边的善男信女们去上香去许愿,这是佛教原本要传达的思想吗?特别是净土宗,念佛就可以成佛,这岂不是一条极端实用主义的捷径么?如此普遍的现象,真的只是曲解和迷障么?”为此,我仔细寻觅了几部经书,反复阅读体会,困惑就更深了——经书之间甚至是矛盾的,那么最早的本源是什么?
任继愈先生编纂的《中国佛教史》是一部宏伟的巨作,在此我也想推荐给大家。
佛教与实用主义——从开光谈起他给了两个观点,我认为对认识佛教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我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一下:
1、佛教不存在“本源”的观点,因为释迦牟尼在他的时代没有留下文字。所有的经书都是后人编纂的。《金刚经》的“如是我闻”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2、大乘佛教的重要特点,就是世俗化和大众化,这是它与小乘佛教最典型的区别。
那么好了,根据上述两个观点,我的疑问迎刃而解了:
首先,没有本源,无需探究哪一派是真的衣钵,因此修心未必上乘,实用不见下作;了悟成佛难自证,逐流入地凭谁说?
其次,开谁的光并不重要,念哪尊佛也无因果——这些表面形式重要的不是怎样的理解,而是通过这一形式构成一种更强烈的心理暗示,加强信众的信心,进一步推动世俗化与实用。
最后探讨一下,世俗和实用不好吗?陈医生跟我说过医学实验安慰剂的作用——信众心里有了依靠,大乘佛教因为世俗化与实用主义得以可持续的发展,一举两得——这一双赢,倒真的是前辈法师破除层层迷障从小乘推向大乘种下的最有前瞻性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