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焦虑与焦虑的转嫁
父母为什么总强迫孩子上补习班,还说为孩子好?男女朋友之间为什么不能消停一会儿?人和人相处如何才能多一点宽容和理解?
作为半个教育者,不太合格的男友,步履蹒跚的行者,这几个问题一直很困扰我,直到脑海里忽然闪过“焦虑”这个词。
社会焦虑
先来说说什么叫焦虑。简单来说,焦虑是对难以预测的风险的莫名担忧。由于个体的能力有限,面对未知,总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不安。
有那么一群人整天批判如今的社会是多么多么浮躁,道德滑坡如何如何严重,似乎以前都不存在这类问题一样。
是的,确实不存在,至少不多。心理学上有个“依恋理论”--说的是当依恋对象彼此关系不确定时就容易产生焦虑。由此引申出社会心理学上的“社会焦虑”。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明确而牢固,人在心理上是稳定而踏实的。市场化以来,个体所要独立担负的责任和风险骤然加大。社会前途和个人前途的未知与风险,形成了社会焦虑。而个体以轻率急躁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看事处世,就导致了社会浮躁。
焦虑的转嫁
很可惜,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合格的情绪控制者,人也很难时刻保持理性。在焦虑和浮躁的整体大环境下,人的不安情绪需要释放,由此催生了一次又一次的焦虑转嫁。
①短缺心理造成的父母向孩子转嫁焦虑。
短缺这个词很好理解,即资源不够。举个例子说明下:学校的教育资源有限,老师很难兼顾到每个学生,这叫客观短缺;家长之间的盲目攀比,无良营销手段的夸张造势,这叫人为短缺。
家长因为自身能给孩子提供的帮助有限,又很爱孩子生怕自己给孩子的资源不够,苦着了孩子,这就产生了焦虑。
家长解决自身的焦虑的方式表现为把认为好的,认为有用的都加给孩子,这当然是因为爱孩子,但也在无形中完成了父母焦虑对孩子的第一次转嫁。而后,在学校、在兴趣班,承载着父母对孩子殷切的期望,这种焦虑又被转嫁给了老师。这种焦虑进而持续在老师、学生、家长之间循环,发酵。
需知,金钱买不到知识,两者并不是简单的等号关系。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②社会认知偏差,造成的男女之间的焦虑转嫁。
有些人不愿意踏踏实实的劳作,只想通过“多快好省”的方式找到“终南捷径”,然而奇怪的是,有些人通过这种方式确实走上“捷径”成功了,这让其他脚踏实地的人会怎么想呢?当然会一哄而上,这就是浮躁的社会历史根源和社会经历基础。
具体到男女关系。一方面,不论是媒体炒作,还是天真幻想,女汉子们看惯了一个个灰姑娘嫁给王子的韩剧,屌丝们看多了逆袭成功迎娶白富美的yy小说,便天真的有了一种“我也可以”的错觉,进而想的却不是让自己变得更美好,而是觉得对方并不是王子、白富美,越看越不顺眼。另一方面,自身的并不够美好,使自己产生自卑,产生焦虑,为了让“我也可以”的幻想能站住脚,便只能反复找对方的茬以建立自信。
门当户对,古人诚不我欺。既告诫我们找对象得找志趣相投的,又告诉我们如果觉得对方不够好,那多半是因为自己太锉。
③人性复苏的矫枉过正,使得价值观冲突日益严重,社会焦虑持续转嫁。
思想解放当然是值得称道的,但是在思想解放过程中,在一个价值观多元且尚未定型的社会转型期,人与人的价值观之间缺少一个衡量标准。在古代,儒家思想价值观就是正统,不符合孔子的教条,那么我就可以义正言辞地批评你,哪怕你是高官、是皇帝,仍然只有被骂的狗血淋头的份。现在呢?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又没人规定是错的,谁有资格去指责谁?多种价值观的交锋、矛盾,导致焦虑持续转嫁和发酵,社会戾气深重。
个体于社会大势,便如蚍蜉与大树。难怪,佛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