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买保险就买重疾险,其他都是骗人的

2019-02-27  本文已影响20人  Ain_邹超

—— 十分钟带你熟知重疾险,一份价值40万的教材 ——

经常接受咨询的老师一定对这些对话不陌生:

“老师您好,我想咨询一下保险。”
“您好,请问想咨询哪方面的保险呢?”
“生病了不用自己花钱的那种,要带有分红,三年可以翻四倍,最好保费能便宜点。”

“老师您好,我想咨询一下保险。”
“您好,请问想咨询哪方面的保险呢?”
“最近体检发现有个结节,医生说要手术,想买个能报销手术费的。”

“老师您好,我想咨询一下保险。”
“您好,请问想咨询哪方面的保险呢?”
“我太太的预产期是下个月,私立医院费用挺高的,想问问有没有能报销的产品?”

“老师您好,我想咨询一下保险。”
“您好,请问想咨询哪方面的保险呢?”
“我买了很多年彩票,一直没有中,不知道保险能不能赔?”

“老师您好,我想咨询一下保险。”
“您好,请问想咨询哪方面的保险呢?”
“我目前身体健康,想买一份重疾险,避免将来万一生病的经济负担。”
“没有。—— 哦,不,这个可以有。有了解过什么是重疾险产品吗?”
“这个,我就不知道了,我是在网上看的。”

你们要买就买重疾险,其他分红险,医疗险,意外险都是骗你们的,割韭菜的,保险公司包赚不亏。 —— 摘自某精算师大V

什么是重疾险?

现代公认的重疾险起源是来自Dr. Ain Zou,非常崇拜的南非心脏外科医生巴纳德博士发明的。

Dr. Barnard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治好的患者因为没钱还债,拼命工作,结果又再次回到手术台,因此建议保险公司提供一种产品:在受保人患重大疾病时,能够按约定的额度进行一次性赔付。这个赔付款不仅是用于治疗费,还可以用来躺着应对生活必要开支,比如现在继续供房贷。这个产品也就是重疾险

那这么样的疾病才算是重大疾病呢?

感冒咳嗽?这显然不算。

伤筋痛骨?抱歉,这也不是。

跌打损伤?都鲜血淋漓了,可还不是啊!

答案显然这不在金融教材上。

于是,他们只好求助医生,在我国,他们找的机构,叫中国医师协会

医师协会说,这个不是问题,来,看看我们制定的标准: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

Sorry,错了,不是这个。

重疾险需要满足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病情严重”,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严重影响到患者及其家庭的正常工作与生活;二是“治疗花费巨大”,此类疾病需要进行较为复杂的药物或手术治疗,需要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三是“不易治愈”,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甚至是永久性的。

因此,重大疾病的条款在很多时候并不是确诊为某种疾病就能立即赔付,而是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以下是协会给出的25种高发重大疾病,按赔付条件的分类(各家公司重疾险的设计也是基于这个定义之上):

所以,脑中风是重大疾病的范围吗?不是,脑中风180天后遗留,对生活造成影响的后遗症才是重大疾病,不过,脑中风留下后遗症的概率几乎是80%,因为患者通常无法在第一时间接受救治。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我们始终强调的是,控制三高,防大于治

但这并不是说重疾险就是“坑”,协会是把最有可能打击家庭经济的情况作为优先考虑的重点。事实上,理赔条件越宽,保险公司赔得越多,那保费也就越贵,毕竟羊毛出在我们身上。当保费太贵大家都买不起,或者买不高,那就更没有意思了。

因此,对于理赔频率最高的三大问题:恶性肿瘤、急性心梗、脑中风后遗症,重疾险能做的不只是提供基础治疗费用,并且应该要解决患病后3-5年康复期间的生活开支,这,是我们购买重疾险的真正目的。

在医师协会这个统一规定的制度下,是现阶段最公平的。与此同时,不少公司正逐步完善高发轻症责任,比如能够对未发生后遗症的脑中风也进行一定比例的赔付,来符合消费者需求。

*这个世上本来是没有重疾险的,得重疾的人多了,也就有了重疾险。 *—— Dr. Ain Zou

哪些因素决定重疾险的价格?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重疾险定价的几个重要参考数据:

1、销售地区的生命表和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

2、产品的设计形态及条款

3、保险公司经营状况(赔付历史、广告费用、人力成本、增值服务等)

生命表和重疾发生率表能够提示保险公司什么时候需要赔钱,手上的资金能投资多久,便于计算回报。年龄越大,生病和离开的概率越高,赔付的可能性更大,那对应的费用自然而然也就越高了。比如健康的新生儿够买重疾险,和50岁的人群购买重疾险价格就是天壤之别。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年轻不投保,老来两行泪。

中间就涉及到一个知识点了(敲黑板):绝大多数的保险产品设计是寿险捆绑重疾险的组合模式,这是为了避免当被保人直接被大病一波带走,还没来得及鉴定是否符合重疾条款,这个时候直接赔身故金可以避免纠纷。

也就是说,我们交的保费里面有一部分是为寿险买单,剩下的部分买的才是重疾险。但有消费者就抗议了啊,我就想买重疾险,凭啥让我为寿险买单?人都没了还要钱干嘛?于是,不含身故责任的纯重疾险在市面上也开始流行起来,毕竟节约保费。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生命表是不一样的,理论上,寿命越长的地区,保险公司资金投资的时间就越长,保费定价就会越便宜,这也是为什么有消费者会青睐海外市场的原因。

在产品形态方面,除了刚刚提到的寿险 + 重疾险 vs 纯重疾的分类之外,常见的还有按重疾单次赔付 pk 重疾分组多次赔付 pk 重疾不分组多次赔付来分类,以及按潜在的退保现金价值或分红的不同来分类。

大多数的重疾险产品是在赔付一次重疾之后,产品责任终止,开开心心的拿着理赔款去海外旅游。但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重疾治愈率也越来越高,康复的人群还需要保障怎么办?

这时候就开发出了赔付一次重疾以后,剩余病种的保障责任还在的多次赔付重疾险。以某款产品保100种重疾为例,假如是不分组的产品,理赔了一次重疾之后,剩余99种病种的保障依然有效;假如是平均分为5组,每组20种重疾,该组有一种重疾赔付之后,同组的19种重疾失效,剩余4组80种重疾的保障依然有效。但如果高发的重疾被分在了同一组,那获得二次赔付的概率就明显低于不分组的产品。

通常情况下,在保费上,多次不分组 > 多次分组 > 单次赔付的重疾险。

那具体每家公司的重疾病种是怎么来的?应该如何鉴别呢?上文我们就说到,无论各家公司条款千变万化,在基础的25种,由行业协会统一规定要求的病种上面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这25种重疾几乎涵盖了95%的目前已知的重大疾病。

在这之后,无论是80种、100种、150种的发病率,比如埃博拉出血热在国内极为罕见,没有前25种高,因此不在重点考试范围。当然了,同等保费的情况下,重疾种类肯定还是越多越好。

也有同行老师会很不服气的说,我们家的重疾种类多,所以卖得贵!

你们家重疾保多少种?
1000多种!
这么厉害,都有哪些啊?
肺癌、胃癌、肠癌、甲状腺癌 ... ....
这,好像它们都是同一种,在恶性肿瘤里面全cover吧?

只要符合经病理学检查结果明确诊断,临床诊断属于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的恶性肿瘤范畴。

因此,那些diss其他公司在确诊恶性肿瘤后,还要求达到手术切术多少公分以上才赔的话术,通通都是谣言。

这边我们就有另外一个问题了,假如被确诊的恶性病变不在这个范畴,比如原位癌,或者其他极早期恶性病变,应该如何赔付呢?

这边就需要引入“轻症”的概念了。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比较先进,很多重大疾病在早期就能被发现,所以也不要奇怪医生为什么总喜欢开一大堆的检查和化验单,万一及时发现一个可能发展为重疾的患者,拯救苍生,是不是很有成就感?

在过去只有重症责任的时候,经常出现保险公司以未达到赔付要求而拒赔的负面新闻:比如非开胸的冠状动脉介入术,未遗留后遗症的轻微脑中风等。不少公司纷纷升级了轻症责任。但由于不受监管统一要求,各家公司并不完全相同。针对高发的重疾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器官受损等情况,可以分别对应以下轻症:

轻症的赔付比例从保额的20%-50%不等,但大多数重疾险产品都支持确诊轻症赔付后,同时豁免后续剩余没交完的保费,重症责任依然有效。

另一个影响保费的设计就是储蓄型 vs 消费型。

当然,也有专业度比较高的老师会抗议说,哪有什么消费型的重疾险,教材上根本没有这个名字。

的确,无论哪种类型的保险,其实都是“消费型”的,不然怎么叫“消费者”呢?

买保险的人多了,东边不赔西边赔,总资金池肯定要有付出,卖保险的业务员也要拿工资活下去,前台接待客户的妹纸也要拿工资活下去。同时,为了确保机制的公正公平,不容许人心险恶,蓄意骗保,后台维护数据、核保、核赔、监管的妹纸也要拿工资活下去,这些都会分摊给消费者。因此,买保险后,想退保返本哪有那么容易。

具体能退多少,可以在合同成立时候的现金价值表上查看,代表每个保单年度末的退保价值,或者用于保单贷款。这是为什么很多人买了两三年的重疾险,去退保,发现亏得很厉害,然后亲友反目,不共戴天。

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返本。

毕竟保险公司把保费收进来以后,多的一年上千亿,少的一年几亿,到几十亿,这边钱投资一些高门槛的项目,收益一般都不会太差,用来共同分担保障成本。

因此,我们往保险公司交的钱越多,存的时间越久,产生的收益足够抵消对应的保障成本时,退保就有返本的可能,甚至有些产品还能实现一定的分红,这类产品我们理解为“储蓄型”重疾险。

而当我们不信任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或者不想往保险公司交太多的保费,自己投资能力比较强,返本什么的不重要的话,那保费自然而然也就大幅度下降了,这类产品我们理解为“消费型”重疾险。

最后,我们来说说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对重疾险的影响。

对于新人来说,会误以为各家公司的产品都是在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明码标价,由监管统一调整,避免过度竞争的。

事实上当然不完全是这样。以上原则只是决定了保险产品价格的下限,并没有决定保险公司可以上调多少,来避免风险,实现盈利。

简单的举个例子,同价格的小米和苹果,我们买哪款?肯定是闭眼买苹果吧。所以小米要生存下来靠什么呢?对,提升单位价格上的性能技术含量。哎,其实就叫性价比了。

如果一家保险公司的客户数量比较庞大,稍微放宽一些承保和理赔条件,或者降低保费,可能资金就是花花的外流了。就有传闻说,某家公司当年卖的理财险为了吸引客户,承诺收益过高,结果现在卖的高价产品都是为那些历史保单填坑。同样的,现在的新公司策略也会激进很多,大不了股东多赔点钱就是了,知名度先打起来。

大型保险公司在广告投放上也是很舍得的,地铁车站机场,互联网新媒体app,不得不表扬他们为推动我国保险事业,提高保民意识做出的贡献。更有广告赞助、名人加持,古有胡适,今有胡歌。

同时,大型保险公司成立时间都比较长,在那个互联网不发达的时代,展业全靠自行车,分支机构遍布全国上下,这些成本也是极其昂贵的,远不像现在网络发达,有了互联网展业,谁还愿意出门拜访客户呀。

在增值服务上面,就有点玄学了,毕竟每个人对服务的感受都不一样,比较常见的服务有就医绿色通道,逢年过节过生日的短信祝福,全球紧急救援,留学奖学金等。这些虽然不是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但也涉及提高公司知名度和竞争力。

总结就是,如果选择一款不含身故责任,重疾单次赔付,现金价值越低,知名度越小的公司的线上产品,保费上就越便宜;反之,重疾多次赔付且不分组,含终身寿险责任,退保现价高且带分红,大公司大品牌,那就准备好保费,为这些内容买单吧。以30岁男性,购买50万保终身的重疾险为例,前者只需要6k/年,而后者需要26k/年,二十年缴费下来,相差40万的保费成本!

至于小公司会不会倒闭?这就是另外一个很大的话题了,可以搜索“偿付率”,“责任准备金”,“保险法”,“再保险”等关键词。

当你看到这里,可能已经不止十分钟的阅读时间,不过不要紧,相信你已经知道了重疾险的前世今生,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坑”。并且,你要知道全世界最好的重疾叫做 —— “我们家的”(业务员:我们家的重疾险是我比较了各家公司产品以后最好的,别人家的都有)。

作为大病后可以“不劳而获”,轻松休养也没有经济压力的重要发明,重疾险并不完美,比如身故金不足覆盖家庭需求、重疾赔付也捉襟见肘、又比如生病住院花费巨大,却又不符合重疾病种定义,很多时候我们还是需要其他险种来补充。具体应该考虑哪些险种?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客户谋利益之信条,不论至于何处,遇男遇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客户谋保障 ......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