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在父亲的后座
![](https://img.haomeiwen.com/i25900376/faf6b3ada8cd8f37.jpg)
傍晚温和的空气中,一个穿着白色校服的女孩子坐在她父亲摩托车后座,看样子是学校住宿回家的路上。
这位父亲看起来约莫四十多岁,老旧头盔下面一张黝黑而粗糙的脸,看得出饱经风吹日晒。一双水靴,一身粗布,摩托车上还安装了载货用的铁架和塑筐,应该是一位在菜市场摸索营生的农村汉子。
后座上的女儿白白净净,一身朴素的白校服更加衬出纤尘不染,仿佛一朵被精心呵护的百合花。女孩的书包放在塑筐里,塑筐被洗得不带一点污痕,已不像是装货的工具,倒像是专门放书包的装置。从后面望去,活泼的马尾和晚风调皮地嬉戏着,成了夕阳下一道令人耳目一新的风景。
望着父女俩远去的背影,我想起多年前,自己也是这样,坐在父亲的摩托车后座去上学。
农村娃进城上高中,在交通尚不发达的时候,没办法每天回家奔波。于是,平日里我和姐姐就住在学校里,周末由父亲开着他那辆老旧的摩托车,载我们到学校。
周日晚饭后,暮色已经笼罩整片天地间。邻居们端着碗在巷口吃着饭聊着天,看见父亲便问候一声“又载孩子去学校啊?”父亲答应一声“是啊!”后,便出发了,语气里带着点开心和自豪,毕竟每次我们带回家的试卷总不会让他失望。在父辈们朴素的认识里,大概自己孩子以后可以过的比自己出息吧。
去学校的距离不过七八公里,但当时道路不像现在这般畅通,我们一路过去也要花去将近半个小时。
父亲的摩托车很旧,有时候开着开着还会“突突突”地一路放黑烟,一点也不威风帅气。但我知道,父亲已经在他能力范围内,给了我们最好的呵护和支持了,而留给自己只有最粗糙的生活。三个孩子的学费,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把他起早贪黑的收入都吸干了。
但是哪怕再拮据,每次我们回家,他和母亲总要问一句“生活费够用吗?不要太节俭了,钱不够爸妈这里还有……”
从朋友那里听说我把伙食费省下来买书,他罕见地发了火:“孩子,咱们家再穷,给你们吃饭和买书的钱总是有的,再不准这样了!”
高中三年那些周日傍晚的征途上,有时候是风和气暖,却也难免风雨交加,亦或是寒风凛冽,无论何时,他总是排除万难,把我们送到学校。送达后,他只是简单交代一句“在学校多吃点,别太累了。”之后便转身消失在夜幕中。
现在回想,我已经忘记一路上父亲和我们谈论些什么了,仍然留存在脑海中的记忆和感觉,只有父亲那宽厚的肩膀,还有在车来人往里那份坚固的安全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