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0330)
这是《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第2-4章的笔记和碎想。如果一定要挑一句让我印象最深的话,不好意思:
别低估了笑话的作用。
01
第二章。三种分享。
分享热情。通过描述故事情节和经验分享的方式分享单纯的喜好和强烈的不以为然。
分享困惑。
通过朋友间对彼此困惑之处的讨论与解释,在特定时空中有共同阅读经验的读书团体就建立了对文本的认识。p12
分享关联性。即发现可依循的模式。
通过语言、情节、事件、角色、象征意义来探索可依循的模式。
通过比较A作品和B作品或依赖个人生活经验来探索可依循的模式。
02
第四章。四种表达方式。
说给自己听。理清思绪。
“把想法说出来的动机不仅止于聆听自己的内在,同时更希望通过和听众的互动理清自己的意图。p21
说给别人听。检验思绪。
听众将听到的东西内省笑话,然后将自己的理解反应给说话者,说话者才能从来另一个角度检验自己的发言。p22
大家一起来发言。拓展思绪。
这种集思广益的行为的确将我们队一本书的认识与理解拓展到单兵作业时无法达到的境地。p26
聊出新想法。丰富思绪。
深入参与共同讨论,我们更能体会文本丰富多彩的样貌。p27
原谅我简单粗暴地把它们理解为“理清思绪--检验思绪--拓展思绪--丰富思绪”的过程。
03
第四章。儿童也是评论家吗?
当对一个主题有浓厚兴趣,表达能力也足够,孩子从小就会表现出评论的架势。如果你发现不了它,那么你一定觉得评论是一种经过专业训练的成人才能从事的活动(这是一种成见,亲爱的)。评论谈的是自我体验。这本书上说:
评论不外乎是以读者对文本的亲身体验为基础而向外拓展,没有这个基础,一切都是空谈。P38
英国近代诗人奥登对评论家的期望如下(下称”奥登标准“):
1.让我知道出版界有这么一位读者,这么一部作品。
2.让我相信自己因未曾仔细阅读该书而低估了这位作者或这部作品的价值。
3.能够弥补我的不足,让我知道不同时代、不同背景所酝酿出的作品可能存在的关联。
4.加强我对一部作品的理解。
5.读后能增广见闻。
6.能让我触类旁通,思考人生、科学、经济、伦理、宗教等。
以上标准,3、4条我暂时也无法达到。
04
第五章。儿童就是评论家。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评论能力。老师们的职责所在就是帮助孩子善用这份能力。
激发孩子评论的客观条件一是选对书,二是有一个经验丰富的读书伙伴(我致力成为这样的小伙伴)。
通过书中实例,我探索出通过评论检验丸子阅读能力的几条标准:
1.是否通过图画接触了文学的复杂性;
2.是否学会应付语言的复杂性;
3.是否学会比较相似故事或者画风的书。
在初学者的经验谈中,苏珊带领年龄在9-11岁之间的学生一块阅读《外公》,她最后的提问值得学习,且我已经把它应用到昨天跟丸子的阅读对话中:
我们会怎样向朋友们介绍这本书呢?这本书的语言你们觉得怎么样?
当然,作者觉得这两个问题分开来问比较好。
结论。孩子们有能力当书评家。理由如下:
1.他们能互相推荐书籍。(奥登标准第1条)
2.他们能让其他人承认自己原来低估了某部作品。(奥登标准第2、4条)
3.一旦大人让孩子试试看,他们通力合作,应该能指出不同时代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奥登标准第3条)
4.一旦大人帮助他们了解创作过程,并提出正确问题,他们能够试着对自己喜欢的作者和作品展开探讨。(奥登标准第5条)
5.他们在讨论一个故事的时候,常常话锋一转,谈到一些相关主题,例如金钱、家庭生活、科学信息、道德和伦理等。(奥登标准第6条)
我们可以认定,孩子们有能力当书评家。孩子们对自己生活世界的认识极为丰富,问题在于老师如何有效引导,将这些认识应用于讨论,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对讨论内容做补充修正。p61
05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小说里什么事也没发生;只有语言纵横全场,唱大戏。——罗兰.巴特(法国评论家)
说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