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秀医案----益火补土消腹胀】
陶来花,女,50余岁。反复阵发性腹胀1年余。每次进餐后,立刻自觉中上腹部胀感发作或加重,消化、休息一段时间后方能缓解。遇冷吹风则立刻腹中鸣叫,自觉腹内有空气走窜感。时有反酸、烧心。口干,但饮水少。自诉睡眠质量较差,多梦。平素怕风、怕冷,易倦怠乏力。大便不成形,1-2日行1次。小便量多、色清。
“肚子胀1年多,中药、西药都吃了,还是复发”、“西药有 阿莫西林、奥美拉唑”。患者回忆道。
脉诊:左:弦滑,关有力;右:浮滑有力,关尤滑。
舌诊:舌淡胖,苔白厚,中后尤甚。

一诊处方:
桂枝30克 白术15克 炙甘草15克
陈皮15克 山楂20克 生姜60克
石菖蒲15克 制半夏20克 砂仁15克(后下)
二诊处方:
桂枝30克 白术15克 炙甘草15克
麦芽30克 仙灵脾20克 制半夏20克
丁香10克 制附片60克 生姜60克
砂仁10克(后下)
三诊处方:
制附片75克 白术15克 炙甘草15克
丁香15克 麦芽30克 小茴香15克
生姜75克 仙灵脾20克 补骨脂20克
吴茱萸10克 砂仁15克(后下)
观察:治疗月余,腹胀、疲劳、稀便、怕冷等症状完全消退。数月后回访未再发作。
症状解析:
腹胀、便稀----脾虚夹湿,中轴不转。脾气不升,精微下陷故便溏;胃气不降、浊邪阻滞故腹胀。
怕风、怕冷----素体阳虚。
口干、少饮----津液不布,则口干;湿浊不化故不渴。
多梦眠差----湿聚城痰,扰动心神。
怕冷、小便量多色清----肾阳不足。
反酸、烧心----土湿木郁,火衰木寒。
《伤寒论》太阴篇,提纲挈领指出: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位太阴,本在少阴!脾肾阳虚,则中焦不运、寒湿内生。火衰土湿则抑木,故反酸烧心。其本病,在阳之不足!”问诊时,吴师扼要阐明该患者的核心病机。

开局:
白术、甘草,补中气、燥寒湿。
陈皮、山楂理气消食,芳香醒脾。
桂枝、麦芽运木气而调达气机,减轻反酸。
生姜、半夏,可以暖胃、降胃。合石菖蒲则化痰而安眠,合砂仁则收敛相火,合白术、甘草、桂枝则升脾降胃,痞气自除。
总结:脾胃是“小太极”,脾主升、胃主降,升降气机恢复,湿浊阻碍祛除,则不病。脾气运转湿自化,湿气化则肝气调达,不克脾土,反酸、烧心消退。
固本:
病在脾胃,而病根责之肾。故二诊、三诊,加附子、补骨脂、仙灵脾直温肾阳,补足命门之火。火足则能生土矣!予丁香、吴茱萸、小茴香暖木气,木气调达,则不克土。砂仁暖脾肾,且收敛浮散之相火,相火归位。
总结:命门之火,生命之根。先天火力不足,脾胃无以化生,则病。肾虚则无力升发肝气,则肝郁。相火不降,则命门火不能封藏。治疗脾胃久病,当求之于命门相火,法遵“扶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