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专辑人民广场日更大挑战

古文观止 || 臧哀伯谏纳郜鼎(三)

2023-10-10  本文已影响0人  碧彧

昨天我们讲到,鲁桓公把收受贿赂的郜鼎放在了供奉祖先的太庙,臧哀伯得知此事后,立即前来劝阻。

臧哀伯劝谏的时候没有直接说纳郜鼎这件事实错误的,而是先提出作为君主应该“昭德”,也就是要发扬德行。

臧哀伯一上来就先给君主立了标准:“昭德塞违,临照百官”。

也就是说,作为君主,一是要发扬德行,二是要堵塞违礼的行为,三是以便监察百官,四是要显示各种美德以传示子孙。

接着,臧哀伯又从“昭其俭、昭其度、昭其数去、昭其文、昭其物、昭其声、昭其明”七个方面阐述君主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的“昭德塞违“。

最后,臧哀伯毫不客气地怼鲁桓公,而你现在在干什么呢?竟然把别国贿赂的宝器安放在太庙里,以此明白昭示百官。这样白官都来效法,君王你又用什么去惩罚他们呢?

国家的衰败,是由于官吏不走正道。官吏丧失德行,则是由于国君宠爱和贿赂风行的缘故。

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把受贿的郜鼎放在太庙里,还有比这更明显的吗?这都是以国家为主体去受贿了,而且放在太庙展示,性质极其恶劣。

鲁隐公观鱼时无非是“不轨不物”,不合礼仪,臧僖伯还在劝谏。

而这篇文章里,臧哀伯说起纳郜鼎是灭德立违、章孰甚焉,已经不是劝谏,是更严厉的指责和批评了。

臧哀伯认为,鲁桓公在纳郜鼎这件事儿上的做法已经是践踏道德,违背道义了。

最后,臧哀伯又以武王克商,将九鼎搬到王城为例进行对比说明。

武王打败商朝这是正义的,符合天道的。然而周武王将商的九鼎迁到都城了,尚且引来忠义之士的非议。

更何况将标志违礼作乱的贿赂之器公然放在太庙里,这是要干什么。

臧哀伯的劝谏可谓言辞犀利,其用苦良心可见一斑。

然,纵使臧哀伯费尽口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谏,最终,鲁桓公压根就没听进去,更甭提执行了。

最后,鲁桓公还是把郜鼎纳为己有,且放置太庙以炫耀功劳。

一个能杀哥哥即位的君主,怎会以收受贿赂为耻呢,所以说,臧哀伯劝谏的结果早已能预料了。

这样的一位荒唐君王,既不守礼仪,又不遵守法治,其结果又能好到哪去呢!

的确,鲁桓公的结局很悲催。

要说鲁桓公的悲惨结局,得先从他的妻子文姜说起。

齐僖公有两个女儿,因为齐国是个出美女的地方,所以她的两个女儿长得都是倾国倾城。

此二女虽美得不可方物,但行为却不检点,长女宣姜,与其舅有染,次女文姜与其兄有染 ,人伦天理,至此灭绝矣!

后来,老大嫁给了卫宣公,所以叫宣姜。

我们主要聊老二文姜,因齐国的公主太过美艳,让各诸侯国的国君垂涎三尺,所以求婚的人络绎不绝。

最后,齐僖公相中了郑国太子忽,于是主动提出要把文姜嫁与太子忽。

然,这场看似珠联璧合、门当户对的政治联姻,却被太子忽莫名地拒绝了。

太子忽的理由是齐是大国,我们不配,于是便衍生了这个成语“齐大非偶”。

其实这不过是太子忽的说辞罢了,而太子忽拒绝的真正原因或许是因为文姜的品行不端。

文姜是齐襄公同父异母的妹妹,但他们二人的关系却不明不白,这对兄妹的丑事,估计已成为齐国人饭后的谈资,自然也会传到太子忽的耳朵里,所以果断拒绝了这门婚事。

当时鲁国依附于齐国,便来齐国求婚,因为文姜的美艳,鲁桓公也是好色强于好德,就把文姜娶了回来。

鲁桓公或许是因为忌讳自己妻子与大舅哥的事儿,所以一直没让文姜回过娘家。

十八年后,因齐襄公向周王室求娶公主,需要礼仪之邦的鲁国出面主持,所以鲁桓公被邀请去了齐国。

文姜得知此事后执意跟随,桓公拗不过,心想这都过去近二十年了,不会再生事端。

谁知,文姜到了齐国后,又与齐襄公旧情复燃,当他们的丑事被鲁桓公撞破后,桓公气急败坏,大骂文姜。

文姜被骂后,非但没有悔意,反而跑到齐襄公那里告状,齐襄公为了与文姜能够长长久久,于是起了杀心。

鲁桓公虽生气,却又不敢惹齐国,只能忍气吞声,催促文姜赶快回国。

临行前,齐襄公给他们送行,席间把桓公灌醉,之后便命大力士公子彭把桓公做掉。

公子彭将喝醉了的桓公抱上车时,趁机折断了桓公的肋骨,桓公回到寓所后就一命呜呼了。

为了给鲁国一个交代,齐襄公便把公子彭当作替罪羊给杀了。

鲁桓公和文姜的儿子姬同即位,是为鲁庄公。

呜呼,鲁桓公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被杀了,可悲可叹!

文章到此已经结束,但关于臧僖伯和臧哀伯父子俩还要唠叨几句。

臧僖伯和臧哀伯父子俩可谓是鲁国的肱骨之臣,他们分别对于隐公、桓公的两次劝谏,能看出两人的劝谏水平之高,只可惜,都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实为无奈。

臧僖伯谏观鱼的结果是鲁隐公“陈鱼而观之”,臧哀伯谏纳郜鼎的结果是“公不听”。

但在这里,我们能看到臧僖伯和臧哀伯的坚守。

父子俩敢于去劝谏君主,说明心有坚守,更准确的说是对“礼”的坚守。

捕鱼是“贱业”,而鲁隐公偏偏要去“观赏”,臧僖伯认为这不符合礼,于是劝谏。

接受贿赂且将之公告天下,有失君主脸面,对国家造成损害,“非礼也”,臧哀伯于是劝谏。

如果内心没有标准,那就随波逐流、同流合污,有如此口才劝谏君主,我想他们为君主唱赞歌当会更加动听。

但正因为心中有坚守,才觉得要必去去劝谏君主、去改正君主的错误,背后蕴藏着深沉的家国情怀。

这对父子抵制诱惑,守护初心,心系国家,坚守道义,在那个乱世更显得弥足珍贵。

所以在文章的结尾,周朝的内史说:“臧孙达在鲁国一定会后继有人啊,君主违礼时,没有忘记以德进行规劝。”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所谓的对错只能留与后人去评说,但我相信公道自在人心。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