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所有的沟通都是基于爱的表达
想要拥有好的人际关系,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当各种各样各样沟通技巧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的时候,《非暴力沟通》将帮助我们揭开沟通的面纱,直接探寻本质。
书籍封面而我们需要掌握的,是它的四步骤:
1️⃣ 观察
观察发生的事实。
这个过程,我们要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
同时注意区分观察和评论的区别。
例如在一次和朋友的约会中,其中一个人迟到了,对方可能会说“你怎么老是迟到。”这个时候,就是对行为作出了评论,带着批评,而直观地说“你迟到了半小时。”则是对客观事实做出的观察。
我们习惯于对看到的行为做出反应,给出评判和分析。
也可能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当两者同时出现,人们会倾向于听到批评,马上做出应激反应。
非暴力沟通主张对于事实客观的观察。
书中关于批评和观察的例子2️⃣ 感受
要善于体会和表达感受。
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
同时要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
当我们说“我觉得”时,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
还有些词表达的是想法,而非感受。例如;被抛弃、被拒绝、被利用、被误解、得不到支持等。
为了更清晰地表达感受,非暴力沟通主张使用具体的语言。比如“喜悦”“自信”“满足”等等。
“很好”或“很差”这样的词语很难让人明白我们的实际状况。
书中提供感受的词汇表 书中提供感受的词汇表案例:
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
这个句子中,我评价自己吉他弹得不好,而没有表达感受。
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郁闷、苦恼)。
这个句子则表达了认为自己吉他弹得不好时,自己的心理感受。
3️⃣ 需要
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
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
①责备自己。
例如,有人生气地说:“我从没见过你这么自私的人!”我们可能会自责:“哦,我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这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②指责他人。
这时,我们也许会驳斥对方:“你没有权利这么说!我一直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在争吵时,我们一般会感到恼怒。
③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
④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这时,我们也许就会想“他伤心生气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指责、批评、评论往往暗含着期待。
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4️⃣ 请求帮助
合理的请求帮助。我们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
当了解自己的需要的时候,就要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请求。
在提出请求的时候,应该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要求。
比如妻子希望丈夫能少花一些时间在工作上(这是她不想要的),但没有说清楚什么是她想要的。她可以直接提出请求,希望丈夫每周末可以都可以有一天时间彼此陪伴。
以上就是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
直接说出请求在中国文化中不容易,因为我们讲求更多的含蓄的表达,或是意会。而这样某种程度反而导致了沟通不顺畅。
最后以我自身的案例来阐述非暴力沟通:
因为这几天我姐正在看这本书,所以她也对我“使用”了非暴力沟通。
我的习惯是每天洗鞋底,所以我进门后会把鞋子放在鞋架旁,而不是鞋架上。有时候鞋子放的不是很整齐,正好在路中间。
在读非暴力沟通之前,我姐看到这样的情况会说“你怎么老是不把鞋子放好。”(没有区分观察和评论,直接评论,用了“老是”)
因为我的习惯是洗完鞋底之后再把鞋子放到鞋架,还是会不注意,没放整齐。
阅读了《非暴力沟通》后,我姐说:“你的鞋子放在了路中间,挡住了,不方便行走(观察)。”
然后表达了她的不满(感受),她希望我下次能够整齐的把鞋子放在鞋架边上(她的需要),最后完整了表达了这个请求。
现在我每次回去都会记得。
非暴力沟通也被称为爱的语言。有时候我们会听到说沟通是有套路的。我不喜欢套路这个词,因为显得功利和冷血。希望我们所有的沟通都是基于爱的表达。
作者介绍
马歇尔·卢森堡,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斯,是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创始人,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他有着50多年的实践经验,不仅指导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非暴力沟通,消除分歧和争议,实现高效沟通,还帮助解决了许多世界范围内的争端和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