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巷古村落
位于苏州东山太湖边的陆巷古村,是江南古建筑中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因其古有六条深巷直通太湖边而得名。被誉为“太湖第一古村落”。
今天周日,午后家人相邀踏青赏花。驱车绕东山环山公路一圈,经陆巷便使用休闲卡换门票进古村一游。
停好车,走近山门,眼前便见高大的陆巷古村牌楼,四柱三门重檐牌坊,坊额上面书有“陆巷”二字,是东山席时珞所书。牌坊的四根石柱上有两副楹联:“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千年史诗激胸中,万顷波涛奔眼底"。可说是十分精练地描写了陆巷古村的地理位置及历史。
进人大门,面前却是一条窄窄的小河通往村里,行人沿河往前走。小河尽头有座船型建筑的石砌码头,码头上建有遮风避雨的瓦屋,朝河一面屋顶挂有匾额,上书“寒谷渡”,两边柱联“落霞渔浦晚,斜日橘林秋”。这是明代官员上下船的渡口,是当时通往外界,走出古村的唯一通道。如今寒谷渡已成为陆巷古村第一道风景线,是游客穿越时光,怀古幽思的地方。滚滚红尘寒谷渡,清心寡欲寒谷寺。
走进村子,走进长长的巷子,幽幽的长弄,仿佛走进了悠悠的历史长㾿。
走进陆巷,简直就像走进了明清厅堂建筑博物馆!
走进陆巷,便像进入了时间隧道,仿佛来到了明清时代。
古村,老宅,深巷;古井,花窗,亭台,小桥;石板街,古牌楼,旧店铺,老古董;斑斑驳驳的古墙,爬满藤蔓的山墙,水磨砖砌的照墙,飞檐翘角的风火墙。用花岗岩石条铺就长达一里的紫石街,古色古香,原汁原味,无不叫人赞叹而流连忘返。路上车辆留下的印痕,记录下了这个古村的年轮和当年的繁华。
陆巷主要有六条窄窄的弄堂延伸到太湖边,每条巷子有一些村民的居房组成。背靠莫厘峰,面向太湖。陆巷古村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仅王氏和叶氏两族,在明清两代就出了1名状元,1名探花,11名进士和46名举人,好些门牌和厅堂都是为了纪念他们的故居。
在紫石街上,没走几步路,抬头见三座古朴的牌楼,分别为"解元"、"会元"、"探花",成丁字形矗立在紫石街的东南北三面。这是纪念王鏊连中三元的纪念碑。在这深幽的古村落里出了个明朝大学士宰相王鏊,足见其乃钟灵毓秀之地。其门人唐伯虎称他为"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王鏊母亲姓陆,其村因此得名。
我们来到"惠和堂",又名"宰相府",惠和堂取惠风和畅之意,这是一座明基清建的大型厅堂建筑,就是明代宰相王鏊的故居。其建筑规模恢弘,主建筑深五进,纵轴三路齐头并进,门楼、大厅、堂楼、客厅、花厅、书楼等一应俱全6堂中砖雕、木刻及堂匾等均富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古时江南官宦宅第的代表。
惠和堂大厅为古代官臣人家跪接朝廷圣旨,迎接达官贵人和家中红白大事所用。其厅规模宏大,气宇轩昂,梁架结构,用料粗壮,制作精湛,且大都为楠木,均系明式。大厅正中有王鏊的塑像,其当时为明正德初宰相,取自北京故宫博物馆。
惠和堂立柱上的对联发人深思:"宽田宽地莫若宽厚待人,积金积玉不如积书教子读书"。
惠和堂西花园是大户人家小姐休闲娱乐之处,听说就在此地曾拍摄过《桔子红了》、《画魄》、《小城之春》、《红粉》等等多部影视剧。影响深远。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