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金戈铁马英雄气
辛弃疾:金戈铁马英雄气 挥笔如刀更有情
辛弃疾:金戈铁马英雄气 挥笔如刀更有情每次读到辛弃疾的事迹,总觉得他是被词作埋没的英雄。
辛弃疾生于1140年,济南城郊一个叫四凤闸的地方,距北宋灭亡,已有十三年。他的祖父辛赞迫于生计,曾在金的县衙做过县官,他教导辛弃疾不可认贼作父。辛弃疾18岁,赴燕京考进士未中。三年之后再去,仍然落榜。可是在他再赴燕京赶考的第二年,就在济南南面的山区,拉起队伍同金兵干起来了。或许他两次赴燕京赶考,是为了仔细观察地形,打探敌情。
21岁的辛弃疾 面如青兕,力能拔山。他拉起了2000人的抗金队伍 ,考虑到自己势单力薄,便去投靠山东最大的一支义军,耿京的队伍。辛弃疾在耿京手下任掌书记,掌管文书和帅印。辛弃疾投靠耿京不久,被他拉拢的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偷了耿京的帅印,逃向金营。辛弃疾听后大怒,带一队人马急追义端,到金兵营寨,杀退金军猛将,生擒义端和尚,他不由分说,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北方汉子的英雄气概显露无遗,!
后来部属张安国暗通金国杀死耿京,辛弃疾得知此事,临变不乱, 他带领五十铁骑,驰往济州府,与五万敌兵交锋,抓获张安国,并让刀斧手将其拦腰砍断,祭奠耿京……
之后,辛弃疾身着锦袍带了1万多人的部队归顺南宋,被封为江阴军签判,从最基层干起。
辛弃疾从北方一个跃马挥枪的将军成为南宋一个普通的官员,那年他23岁。
然而锦袍将军却无仗可打,只好埋头写军事论文。《美芹十论》《九议》呈送朝廷,渴望北伐收复失地。他雄心勃勃,然而朝廷久无音信。
后来,辛弃疾调任建康府任通判三年。后又留在朝廷,任司农寺主簿。他不断上奏,渴望振奋民心收复失地。临安的繁华歌舞升平,难以消磨他的英雄气。
渡淮南下已十年英雄备受煎熬,英雄难驰骋疆场,只能把英雄气概横陈于纸上。将军作词亦挥笔如刀。《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鹧鸪天》“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这苦闷愤怒无不暗含其中。三十岁时所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英雄无人理解,无用武之地之苦闷难抑!
辛弃疾:金戈铁马英雄气 挥笔如刀更有情1172年,三十二岁的辛弃疾,迁滁州太守,原本富庶之地金人铁骑之下一片荒凉。只用半年时间,辛弃疾治理见效。其为政雷厉风行,不改英雄之气。
1175年,辛弃疾三十五岁,升江西提点刑狱,掌一路司法。此地茶商武装贩卖 抵制朝廷,朝廷无奈,辛弃疾上任后,擒获其首领将其砍于帐下,残余闻风而逃。他因此加一官职:秘阁修撰。
英雄三十七八岁了,志在北伐,抗击金兵,收复失地,虽在地方任联轰轰烈烈,可其志不在此啊!一腔热血碰上朝廷的冷漠,满腹豪情付于山水!一首《满江红》“英雄事,曹刘敌。旌旗未卷头先白……”英雄如椽之笔抒尽壮志难酬之苦!
1179年,辛弃疾任湖南安抚使,此地官军无力,豪绅的“乡社”横行。英雄到任,整顿官军,严明军纪,使乡社减员。又建立“飞虎军”使长江以北的金兵三十年来门闻风丧胆。但他的强大让统治者不安,又被调任江西安抚使,兼知隆兴府。遇荒年,平抑物价度过灾荒。他英雄气概,我行我素,朝廷攻讦再起。1181年底,因谏官王蔺弹劾四十多岁的辛弃疾的仕途走到了头!
渡淮南来二十年 ,驰骋疆场壮志未酬,为官地方大刀阔斧,而今却英雄无用,无论疆场还是地方!英雄怎能不憋屈!后期词作《鹧鸪天》“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 ,但觉新来懒上楼。”诗中病体难掩英雄气,尚且大书“咄咄怪事“气难平,恨难消。
罢官时,恰好他在信州带湖今江西上饶所建房子建成,取名稼轩,他自号稼轩居士。他认为:人生在勤,以力田为先。
辛弃疾华北二十余年,江南为官二十年,在信州隐居二十年。英雄末路!英雄无缘疆场转身扑向青山绿水!陶渊明、李白、苏轼无不如此!
看看他笔下的带湖风光,一派欣欣向荣之景,满纸喜爱之情。
《调歌头.盟鸥》"太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履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鸟,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间几欢哀?……"
再看看辛弃疾在带湖的家,一首《清平乐》人与人与自然写的是那样的和谐温馨,如醇酒般迷人。《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发谁家翁媪?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金戈铁马英雄气 挥笔如刀更有情最妙数他的那首《西江月,夜行贡沙湖道中》,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诗中,广袤乡村的一年四季,浸润着雨雪风霜,跳跃着阳光月光,稻浪麦浪声浪,一切美到极致,却显得那么平常。聚集在繁纷的人事记忆中眺望清新的自然 静听自然的声音,有人说,牵挂人事有多深,进入掩蔽就有多远,执着于人生理想,方能体察自然,看见自然。辛弃疾此时深深的融入自然,窗竹户万千潇洒如传说中高贵佳人 佳人风情万种,英雄挥舞如刀之笔,却赋如水之词!
辛弃疾有英雄的豪情,亦有普通男子的柔情。对自然如此,对妻儿如此,对"她"人也如此。这首最有名的《青玉案.元夕》"……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人是谁?她是怎样的一个红颜知己,让词人干百度地苦苦追寻!辛弃疾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的空间!英雄也能儿女情长!他的《满江红》,《粉蝶儿》无不让人读出英雄的情思,豪放词人的婉约!
辛弃疾:金戈铁马英雄气 挥笔如刀更有情辛弃疾待朋友亦慷慨解囊,疎豪好施,有情有义。据说陈亮当年投奔他时,坐骑过不了石拱桥,大怒砍下马头,临走时盗其骏马而逃,后来又借钱于辛弃疾,他们如数与之。后陈亮再次拜访,主客甚欢,离别依依!依此看辛弃疾绝对是个胸襟宽阔有情有义的豪杰!
英雄暮年,壮心不已!
辛弃疾六十六岁时,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 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英雄,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英雄借廉颇自比,表现自己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英雄无用武之地壮志难酬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英雄无奈放下刀剑,挥洒笔墨在悲凉中我难掩冲天豪气!
没能实现自己人生抱负的英雄,辛弃疾,最终却在词的世界里留下了不朽的身影。
光阴似箭,一转眼间,已到了南宋的紧急时刻。兵败如山倒,南宋又想起了辛弃疾。不管怎样,南归四十多年了,他终于第一次有了指挥南宋正规军对金作战的机会,第一次距离一个运筹帷幄、决胜沙场的大将军那么近,那么近。然而,命运再次开了一次玩笑。任命到达时,辛弃疾早已老病在床。就算南宋再有诚意,他也没有力量去完成这个使命了。
1207年九月初十,已经昏睡了很久的辛弃疾忽然睁开了眼睛,大喊了几声“杀贼!杀贼!”然后,一切归于沉寂。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终究,辛弃疾没能当上将军,没能戎马疆场,荣归故里。历史之中的辛弃疾没能成为收复失地的英雄,就这样带着无尽的悲愤远去了,而文学中的辛弃疾却像一座不老的青山,永远豪迈,永远妩媚。
辛弃疾:金戈铁马英雄气 挥笔如刀更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