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的意义
最近几天朋友圈频频看到反对减负的文章。尝试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也发表下意见。
首先,旗帜鲜明的:我赞成减负。
所谓减负,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一周课程不得超过X节、课后作业不得超过X小时等等硬性规定。
小学初中阶段,孩子们在学校受到的属于基础教育。基础的东西,只要不超前教,正常的孩子应该是比较轻松就能掌握的,哪里用得着牺牲游戏和睡觉的时间。现在觉得孩子们不疯狂用功就跟不上,要么是因为要求太高不合理,要么是孩子的学习兴趣已经丧失殆尽多数时间是磨洋工。
最近多篇批判减负的文章,都拿着日本的教训叫嚷着:你看看,减了后反倒有那么多问题!焦虑的父母们没想明白一件事:减负后省下的时间,该用来干嘛?
减负的意义,在于给予孩子自由,让TA有余力追寻适合自己的生活。
绝大多数的人终究会是普通人,所以有一个能力很重要,就是好好的当一名普通人。减负,是为了让孩子们有机会成为一名平凡但不平庸的普通人。不敌视柴米油盐的琐碎,不被情绪奴役,对物质的欲望不会大过自己的挣钱能力,有一些挚爱的事物可以为自己带来源源不断的欢乐。
其实这并不难,只要孩子从小就有足够的时间去发掘自己的真正兴趣,有足够的自由去尝试生活的多种可能。但如果孩子的时间全被课本占据,身边所有人的关注点都在分数与排名上,那普通人大概就会成为失败者的同义词,而孩子也失去了好好的当一名普通人的机会。
一定会有不甘平凡的家长说:梦想总还是要有的,不努力尝试怎么知道自己只是个普通人?
一个比较残酷的回答是:对不起,若你的孩子上着和大多数的孩子一样的补习班,用和大多数孩子一样的方法“培养”兴趣爱好,接下来不得不和这大多数孩子一起激烈竞争,那很大的概率,ta就是一个普通孩子。
在我们读小学的年代,一个学校只有两三个孩子参加奥数比赛,钢琴四级就成为学校联欢会上的宝。反观现在全民奥数和乐器考级,家长们怎么能期盼做了这些孩子就能变得不普通呢?
我猜接下来又会有家长说:那么得要冰球花滑骑马击剑辩论游学模拟联合国?这些得花多少钱呢?所以你在鼓吹精英教育,我们就得对阶级分层认命啦?
消费不起的教育,不去奢望,非要否认差异把目标定在伊顿公学纯属自找罪受。
但幸运的是,我们有大量的几乎免费的方法,会比奥数培训班更有可能带出不平常的出色孩子。比如,自幼开始的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抓住生活中点滴细节和孩子问答,随时随地锻炼思维。TED 上有个印度老师 Arvind 的演讲非常精彩,他展示了大量用日常废品做小制作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老城区难找停车位就可以聊聊城市规划设计,超市里买东西时可以聊定价策略,家里任何物品坏了就是一次动脑又动手的好机会……这些都几乎是免费的,关键就看家长是否够用心。
现在市面上STEM或思维训练的课程也越来越多,其中不乏精品。但作为家长,你有没有勇气把花在补习班上的时间和金钱换成这类“纯属玩儿”的课程呢?这类能力的培养更好的方式是家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教,但作为家长,你有没有勇气给自己先提出“终身学习”的要求,不断的探索新知呢?如果你只是盲从大流给孩子报奥数班,陪读的时候只知道追剧玩游戏,你有什么理由期望你的孩子会不普通?
当然,确实也有很多忙碌而贫穷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因为减负而遭受了更大的教育不公平。但我一直觉得,教育公平,绝不是剥夺所有孩子的自由,让学校多花几倍的力气把基础教育巩固再巩固。孩子们的时光本该用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而绝非日复一日在题海中挣扎。减负前的教学看似更公平,只不过是因为繁重的学习任务让所有人都没机会做有意义的事情。正确的做法,当然是在减负的同时为穷人的孩子提供做有意义事情的机会,而不是粗暴的反对减负。
一位中学老师跟我说,同样的科学原理,可以用几千上万的设备来解释,也可以用生活中的废品拿来改造做解释,这就是我们对教育公平技术层面的信心。此外,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免费或低价的优质资源也很多,更有沪江的互加等公益计划,带来了更多的希望。乌蒙山里梁老师为古诗谱曲教孩子们吟唱“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郝景芳的童行书院作为商业亲子营地的同时也用作当地贫穷孩子们的学习游玩场所,启明书社为一所所乡村学校建阅读角培训阅读课老师……这些才是教育公平的正道。
毕竟,填鸭式的教学、严酷的题海战术,除了锻炼孩子们的忍耐力让他们更坚毅(Grit),并没有别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