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5【13】. 现实主义:在感性与理念之间,寻找

2021-03-15  本文已影响0人  六安姐

13. 现实主义:在感性与理念之间,寻找妥协点

今天我们就要谈一谈亚里士多德的人生哲学与其形而上学之间的一个关系。

亚里士多德的人生哲学和他的形而上学密切相关,为什么呢?形而上学是关于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运作的,你理解这个世界的框架到底是如何的这样一门学问,人生哲学是讨论你的人生该怎么过。

如果有人的形而上学观点促使他认为世界上存在着某些共向、某些理念,他就会拿这些共向和理念所给出的尺度去衡量天下所有的个别的事物。不同的形而上学态度会导致我们在人生进程中的不同的抉择。

1、讲求理想的现实主义

我个人给亚里士多德的人生哲学打的标签是现实主义,它的英文是Realism,现实主义也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理想主义的对立面。很多人认为现实主义是不讲理想的,其实这种理解是有问题的,为什么有问题呢?我们来想一想。

之前我们讲柏拉图的知识论的时候,曾经提到过像普罗泰戈拉这样的相对主义者才是理想主义的对立面。普罗泰戈拉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好了,如果你认为亚里士多德也是理想主义的对立面的话,那么他和普罗泰戈拉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亚里士多德虽然反对柏拉图观点的不少方面,但他本人也坚决的反对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我们在讲到柏拉图的《智者篇》的时候就说了,以普罗泰戈拉所代表的这些智者,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分真假。所谓诡辩术就是把假的说成是真的,或者是把不存在的东西说成是存在的,并通过这种方式来出卖自己的灵魂。

就反对把假东西说成是真的东西这一点而言,亚里士多德是坚决站在老师柏拉图一边的。一是一,二是二,你不能将存在的说成是不存在的。比如你不能将不存在的选票或者是选民说成是存在的,你不能把已经死掉很多年的选民说成是已经参加过投票的。

面对普罗泰戈拉这样的相对主义者的时候,亚里士多德是捍卫老师的。但他为什么又说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显然他还在别的方向上是反对自己的老师柏拉图的。

——在反对智者追求理想这方面,我与我的老师是站在一起的,但是在反对智者与追求理想的具体方式方法上,我不赞同老师。

柏拉图的思路是什么呢?是设立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的感性世界,另外一个是可知的理念世界,第一个世界不那么真,而后一个世界才是真的。所以理想主义的想法就可以被界定为这个样子了,我们要摆脱现实的感性世界中的洞穴假象,追求理念世界的真。

而亚里士多德的想法是根本就没有这两个世界,理想如果真的存在的话,理想就存在在现实的感性世界当中,根本就没有脱离了感性世界的那个抽象的理想。当然正如我刚才所提到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依然与智者或者相对主义者的想法是不同的。

相对主义者或者说智者根本不在乎客观真理是否存在,亚里士多德是承认客观真理存在的,只不过他要补充说,客观真理是存在在感性世界之中的,而不是像柏拉图所说的那样,存在在一个与现实的感情世界不同的理念世界里。

2、三种形而上学态度下的选择差异

下面我们将给出一些更加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些抽象的形而上学,甄别与人生哲学之间的关系。我们看看这样三种形而上学态度下的人生选择,比如老师要求你画一个几何学意义上的圆,这是个作图训练,作图训练完成以后,你就可以去打游戏了。

那么该怎么做这种工作呢?柏拉图主义的做法就是反复地画,每画一个就追问这个圆完美吗?当然答案是没有一个圆是最终完美的,因为感性的世界里面不会有完美的圆。举个例子来说,几何学上的圆,它的这条线应该是没有任何宽度的,但是你怎么画都不可能画出没有宽度的线,这在感性世界中是不可能的。

但是柏拉图主义者他不信这个邪,他就觉得理想是要不断追求的,结果他没有止境地把圆越画越圆,而且那个线条越画越细,但结果他还是画不出来。这样的人十有八九会得拖延症,作业没法教,订单没法完成,这样的人生或许会充满挫折。

相对主义者他会这样想,什么叫画圆?我觉得圆就是圆,我随便在纸上画个圆,然后交作业完事儿。很可能他画的是一塌糊涂的,用这样的态度去给建筑画各种各样的图,很有可能造出来的房子是要塌的。这些人的人生恐怕也是充满了灾难,学业很难及格,他们如果把这种态度带到职场上,也肯定会被老板炒了鱿鱼。

再来看亚里士多德主义者会怎么做?亚里士多德主义者会觉得理想这个东西是不能够脱离实际存在的,它是寓居于感性世界之中的,真是大隐隐于朝。

所以亚里士多德主义者的确会按照理想的圆的样子去画,但是他们非常清楚在画图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物质方面的阻碍,比如圆规的精度的极限。在遇到这些阻碍的时候,他们会与现实妥协,说,这种工具画到这个份上,也就到头了,好,可以交差了。

很显然这就会导致一种人生态度上的差别了。与柏拉图主义者相比,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对于感性的外部世界那种友好程度是比较高的,他们比较在乎在物质世界之中发生了什么,认为在经验的物质世界之中才有真理。与之相比,柏拉图主义者对于抽象的定义更有兴趣。还有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那些智者,他们似乎更在乎自己的感受。

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说这三类人之间的区别,如果有一个人问这三类人这样一个问题,土地有多大?

柏拉图主义者会说,算一算呗,因为柏拉图主义者最喜欢数学了,他们认为作为理念的数字是最纯洁的,所以他们喜欢算一算。

亚里士多德主义者会说,光算可不行,你算出来的东西和实际的事物有关系吗?你得量一下。所以亚里士多德的态度是要让数字亲吻实际的大地。

智者说,我量都不量,我觉得多大就多大,万物皆备于我。所以相对主义者或者智者的观点就是数字要还原为我们对于数字的个体感觉。

好,综合上面的讨论,我们就可以发现所谓亚里士多德主义者的人生态度,就是要结合感性的事物来界定真理的限度。他们就是要在感性事物的粗糙性与理念的完美性之间,寻找不同的妥协点。

3、分享机制的理念悖论:理想的无法实现

听上去亚里士多德的这种理论是非常中庸的,可以说是八面玲珑。但是从哲学角度上来讲,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是理想主义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第一条理由是这样的,亚里士多德会对柏拉图主义者说,你们的理论没有办法说明世界上的变化是怎么发生的。用哲学的话来说,理念都是空虚的,都是非时空的。那么它们又是怎么进入时空的呢?

这话是个哲学的话,如果翻译成人话就是,仁兄,你的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你能够告诉我们,我们这些凡人是怎么能够在自己有限的人生中实现如此丰满的理想的呢?

当然柏拉图不是傻子,他肯定会料想到有人会这么问他。他的回应是,不同的个别事物,它分享了理念。

亚里士多德说,好有才,老师。但你能向我解释一下分享是什么意思吗?你不是说什么概念都要定义吗?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分享这个词的意思是这样的:我和你分享一个房间。如果我和你分享一个房间的话,晚上我们很可能就会互相干扰了,比如我打呼噜你就睡不着,你打呼噜我就睡不着。因此一个房间是不能被无数人分享的,否则,这房子是没法住了。

但是柏拉图——我的老师,你所说的分享好像是这个意思,所有的马都能够分享马的理念,并因此而成其为马。但非常奇怪的是,马的理念被这么多的马分享了,马的理念本身的成色却不会因此而减少,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个苹果如果被大家分享分成40块,苹果本身也基本上都零零碎碎了。但是马的理念被那么多的马所分享了,每匹马都可以长得很健美,而马的理念本身却没有得到损害。这种讲法是不是很奇怪呢?

这个问题问得有意思。亚里士多德再问,那么老师你所说的具体的马,比如就是关云长的赤兔马,它要成为马,是不是要通过分享马的理念才成为马的呢?

柏拉图说,是,这里我早就告诉你了。

亚里士多德就说,那么好,分享本身是不是一个理念呢?请注意,说赤兔马通过分享了马的理念成为了马,这句话本身已经用到了分享这个词,这个词是动词,那么分享动词本身是不是指涉了一个理念呢?

这里我们就出现了一个两难推理,你说它是理念和说它不是理念,都很麻烦。

如果分享机制本身不是理念,那么我又怎么可以让赤兔马通过分享机制跳到理念那一边,让它和理念发生关系呢?这个理论是说不通的。

那么就倒过来说,说分享机制本身是一个理念,但这也很麻烦。如果赤兔马是通过分享机制这个理念与马的理念产生联系的话,那么赤兔马又是如何与分享机制本身发生联系的呢?

请注意,如果分享机制本身是一个理念的话,那么赤兔马要通过某一种更深的分享机制与这种分享机制产生联系了,这种更深的分享机制,我们叫它分享机制二代。换言之,赤兔马通过分享机制二代与分享机制一代发生了联系。

这里的新的问题就是,赤兔马又是怎么与作为理念的分享机制二代发生联系了?答案是赤兔马是通过作为理念的分享机制三代与作为理念的分享机制二代发生联系。那么赤兔马是如何与作为理念的分享机制三代发生联系的呢?赤兔马通过所谓的分享机制四代完成这一点的,由此就导致了无穷后退。

大家会觉得这个论证很学术化,但是很多人会在生活中碰到类似的问题。假设你现在有一种很糟糕的生活状态,你的理想是财富自由,你是怎么样让你的糟糕的生活状态与那种伟大的、丰满的理想产生联系的呢?

答案是,我可以找一个中介性的理想,就很像是所谓的分享机制。比如说我先赚100万,但我的问题是你如何与赚100万理想挂钩的呢?我先赚90万,那么怎么与赚90万的理想挂钩的?(赚)80万、30万……然后你目标或许会缩小到一分钱。但你的问题是,你仍然没有办法说清楚你最后是怎么挣到一分钱的。

请注意,在现实生活中赚到一分钱是非常容易的,但是你在哲学上仅仅设定了赚一分钱的目标,却没有告诉我们怎么赚到一分钱,这一分钱对你来说,也像南极洲那么远。因为理想不和行动挂钩,再小的理想还是理想。

4、目标如何实现:让理念与感性一起存在

当然,我们刚才讲的这一个桥段稍微有一点庸俗化,因为亚里士多德的文本本来是要讨论柏拉图所说的分享机制的。

分享机制是柏拉图的理念论所引发的。如果分享机制本身有不可克服的麻烦的话,那就证明了理念论整个都是错的。如果理念论是错的,谁的观点是对的呢?

亚里士多德觉得,我的观点是对的,如果有理念的话,也不是你那种理念,我说的那个理念本来就是要与感性事物在一起存在的。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就隐含了一个很有趣的推论,就是形而上学也好,人生哲学也罢,他们都要说明什么是运动。运动在亚里士多德的文本里不仅仅是指位移,也是指一个目标是如何实现的。为了说明运动,他引入了更新的哲学概念。

那么首先他是提出了形式与制料的区分,什么是形式与制料呢?举个例子,我们要造个房子,这个建筑的图纸,它就是个形式,泥沙、水泥它就是制料。那么在一个军队里面什么是形式呢?将领的智慧,部队的组织、架构。那么什么是制料呢?兵卒,兵卒的来源或者是武器的性能。在一个国家里什么是形式?他的宪法结构是形式。什么是制料?他的土地、人口、风土、疆域,相关的自然资源。那么天下的万事万物,从建筑物到国家,都可以说是形式与制料的结合。

在形式与制料之中,亚里士多德相对比较看重形式,他认为形式如果是很好的,那么制料方面稍微差一点也不要紧。好比就有一句话叫“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他也向我们指出了,质料还是需要的。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形式,是柏拉图所说的理念的亚里士多德化的版本,它都是有一定的理想、目的的含义的。但是它与柏拉图所说的理念是不同的,道理很简单,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形式必须与制料结合,自己不能。

至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质料,则并不对应于柏拉图所说的洞穴里的感性事物,而是构成了个别感性事物的材料。这也就是说,像赤兔马、一个花瓶这样的特别的感性事物,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已经结合了具体与抽象,因此其哲学地位就没有在柏拉图哲学里面那么低了。

说得更哲学化一点,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像一匹马、一个花瓶这样的一个具体事物,它就是所谓的第一实体,实际的实,体格的体。

实体就是其自身的存在不需要依赖他者的存在者,就世界上有一些东西,它的存在是靠它自己的,而不是依赖于他者的。

简言之,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就是一种尊重个体的形而上学,而不是像柏拉图看到个体,总是觉得咬牙切齿,要追求个体后面那个抽象,这就导致了亚里士多德更愿意接受个别事物的不完美。

这种态度是有助于克服拖延症的,因为拖延症在相当程度上是来源于完美主义。不过亚里士多德主义者还是有追求的,他也知道一个凑合的毕业设计,和一个很不错、但依然不完美的毕业设计之间的重大区别。尊重每一个个体,不等于人人都能得A。

但是既然亚里士多德已经尊重每一个个体了,他又凭什么说在不同的个体之间也有好与不好的区别呢?他有什么理论、资源能够使得他这么说呢?这个理论资源就是所谓的潜能与现实之间的区别。潜能其实与前面所说的质料颇有关联,现实其实与前面所说的形式颇有关联。

我打个比方,比如你要做一个木雕,不同的木料是有不同的纹理的、不同的质地的,如果纹理合适、质地合适,就能做出好的木工活。当然了也有可能做到一般,做砸了。这种某些所谓的特定的木料,可以做出好的木工活的这种可能性,就是这个木料所具有的潜能。但潜能是需要被实现的,一旦它被实现了,比如做成了美丽的木雕观音,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是现实了。

但是哪些现实是更好的现实呢?哪些木雕观音能得A?为什么有些木雕观音只能得B呢?答案是得A的木雕观音,是那些更好地实现了雕木雕观音这样一个目标的木雕观音。

听上去有点绕,这里的目标(是指)可以在你做木雕观音的过程当中引导着你的目标活动,然后结合你的能力、结合各种各样的潜能加以发挥,慢慢实现,目标才能够由此实现自身的。目标引导潜能实现自身的过程,就是广义的运动了。

讲运动这个词,今天的人很容易把它理解为从AD到BD的位移,我们也可以把运动理解为广义的变化,这也许更符合亚里士多德的本意。

有些运动或者有些变化,可以更好地通过实现潜能来实现目的,由此导致的现实的产品质量就会更高。有些运动或者有些改变,则以更差的方式通过实现潜能来实现了目标,由此所导致的现实产品的质量则更差,而运动或者说变化则是在潜能与目标之间进行妥协的某种艺术。

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在这方面的细节是很复杂的,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了亚里士多德大致是如何回避柏拉图的理论麻烦的。柏拉图的理论麻烦就是在洞穴里的世界和洞穴外的世界之间的界限,变得太绝对了,他没有讲清楚这两者之间的摆渡机制。

亚里士多德的意思是说,运动或者说是变化,乃是世界的本质性特征,而运动本身的本质就是潜能在目的的引导下的被实现过程。所以他的哲学体系里面根本就没有洞穴里的世界与洞穴外的世界的二分,一切都在潜能与现实的相互的阴阳转换之中。

亚里士多德的这个想法如果用到教育哲学上,就颇有因材施教的意味了。我们都知道柏拉图的教育哲学就是要先学最完美的数学理念,不懂几何学、不懂数学,不能进入柏拉图学园,然后再弄点别的东西学。

亚里士多德对于这样的一种理想主义的教育方案颇为不满,他是主张要根据每个人的潜能,设定特定的教育方案,而并不特别主张数学优先,因为有些人可能就不是学数学的料。因此数学不好的广大听友们,亚里士多德可能是你们的好朋友。

另外因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他重视运动、重视变化,这就使得亚里斯多德在哲学论述中,他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不是如何定一个概念,当然他也重视,但他没有像柏拉图那么重视。柏拉图特别重视What,你定义的概念是什么,而亚里士多德重视的是你怎么实现你的目标,他重视的是How,对于How的讨论就包含了针对各种具体语境与具体时空的权宜与方便。

所以亚里士多德是非常重视中道的,这里的中道就是权宜的一种哲学讲法。下面一回我们会详细的来谈谈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中道。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