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才不遇
个体能认识到自己及他人在某一领域的能力水平被称为元认知能力,即知道自己表现得怎么样,也能准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并可以知道自己在所有人中所处的水平。
苏格拉底曾说:“我知道我是聪明的,因为我自知无能。”那些处在能力排名最顶端的人在预测自己能力的时候往往会低估自己的表现,与之相反,那些处在能力排行最底端的人却会认为自己的能力排名超过了平均水平。
所以成功者会表现出谦虚谨慎,而失败者则无端自负,对这一现象的探究,被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它也有一个更好记的名字,达克效应。
不仅如此,人类还有自我服务偏见,又称自利性偏差,人们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内在因素,如能力、努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环境、他人刁难。
“怀才不遇”本身就是这种偏差的完美体现:“不遇”,没有得到晋升或赏识,是外部原因,例如,老板有眼无珠、公司制度不公平、同事会拍马屁;“怀才”,认为自己有能力,则是内部原因。这样归因可以很好地保护他们的自尊心,避免承认“我可能能力不行”所带来的巨大痛苦。一旦形成了“我很有才但被埋没”的自我认知,人就会下意识地只寻找和记住能证明这一观点的事例,而忽略或反驳相反的证据。
“升职加薪者”为什么他们总谦虚说自己运气好,除了是达克效应的另一面:真正能力强的人,因为见识越广,接触的牛人越多,更能洞察到领域的复杂性和自身的局限性。他们清楚知道一次成功背后有多少不确定性和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这种“知之愈多,知之愈少”的感觉,让他们发自内心地保持谦逊。
还因为成功者懂得归因理论,内部归因于努力和方法,但对外表达时,则智慧地采用外部归因,如运气、团队。这是得了便宜还卖乖吧?有可能,胜利者常常可以表现自己的大度,但别人这么说,就真的认为他是运气就是傻白甜了。
说“运气好”是一种精明的职场生存策略:
避免嫉妒,化解敌意:作为胜利者还一味高调,那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展现格局和团队精神:将个人成就归因于团队,说明你是个有格局、懂感恩、有协作精神的人。
为将来留有余地:成功是运气好,不成功是运气不好,进退有据,不会被打脸。
对“怀才不遇者”,抱怨是致命的“毒药”。
固步自封,拒绝成长:当把一切不顺都归于外部时,就关闭了自我反思和提升的大门。
损害人际关系:整天抱怨公司、抱怨领导、抱怨同事,会让自己散发出负能量,成为职场“祥林嫂”,人人敬而远之,机会就更不会找上门。
坐实了“不好用”的评价:在管理者看来,一个能力也许尚可但态度消极、难以沟通、缺乏团队精神的人,其“使用成本”远高于其“产出价值”。与其提拔一个可能破坏团队氛围的“天才”,不如提拔一个能力中等但积极乐观、协作顺畅的“普通人”。
多关注自己是否“真的怀才”,而非“是否不遇”,将注意力从外部归因转向内部提升,并学会一点“运气好”的生存智慧,或许才是破局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