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精神
很多人都觉得房地产公司赚钱,就如同觉得华尔街人人都是精英。华尔街是不是都精英不知道,看历史,倒是留下很多让人唏嘘的故事。昨天看到左晖去世的消息,忽然觉得,一个时代正在悄悄谢幕。只是,走的人没有说再会,留的人在某一刻黯然回首,发现曲子还在唱着,有些熟识的面孔已经离场。
房地产公司的赚钱也许是一句真话,但这句真话需要加上很多前提条件,比如高企的负债率,比如可能的漫长投资回收期。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机理,最能反应一个行业机理的,是现金流动的轨迹。贝聿铭说,让光来设计房子。放在商业上,几乎可以套用:让现金流来揭示商业本身。房地产是重资产行业,无论拿地的政策怎样变,仍然是重资产行业。这也解释了很多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如果不买房,可能还会衣食无忧,生活愉快,放上房贷,生活就大大改变了。因为什么?因为你很难在自己生活中找到一个这么重资产的物件儿。房地产公司干的就是这个活儿,经营可能让一个家庭气喘吁吁的商品。这也解释了很多房地产公司随信贷政策变迁而起伏不定。对杠杆的依赖,使房地产公司的战略不大像战略,因为战略更应该像房子底下看不到的基石,而不是放到脸上的妆容。可很多时候,没法儿不像妆容,因为资金流的上游基本不在企业经营性现金流中,而在无法控制的外在环境中。
于是,很多房地产公司都想轻资产。可真正在房地产行业练成轻资产神功的,少之又少。可能因为人的行为和思维都有惯性。记得以前看过一段轶事,说一个美国富翁,是靠开那种几块钱可以买几样东西的小店起家的,成为富豪后,要在纽约核心地段盖大楼,那个楼我是忘了名字了,不过那个时代有钱人盖的楼,哪怕鼎鼎有名的范德.比尔特船长,也不能和他相比。我暗暗猜想,是因为他的钱来得艰难,所以他无意中学会了让每一分钱都能物有所值。所以,房地产公司想不出轻资产的主意是很自然的事,因为房地产公司的商业逻辑没有一项曾经指向轻资产,非要轻资产,往往也只能半路折返。这不是能力决定的,是商业本身的机理决定的。于是,轻资产的路径,还是更多地要寄望他山之石。
在我看来,七零年代的左晖是真的想出了轻资产,也实施了轻资产,哪怕他从未将这个作为首要考虑。这个是很了不起的。世上有很多看似平凡的生意,但真的有企业家精神存在之处,平凡处也就做出了业绩,现出了伟大的样子。能把一件平凡的事尽可能做到好,是了不起的。我用过一些中介,印象最深的还是链家的一个男孩子,他帮我卖了一套房,成交后送了我一本相册,精心地放着整个房子的照片。那套房采光极好,清晨的光会照在罗汉床上,然后,慢慢,扫过大半个房间。我以为我只能靠记忆记住那个光影,他却把它记录给了我。那时就觉得,能拥有这样员工的企业,一定有它过人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因为这世上,最难的不是在某处拿到钱,而是你试着把一个观念放进另一个人的脑子里。
我并不知道后来关于财富排行的故事,昨天才看到了。这世界有很公平的逻辑,对于有些人,还是称量出了他的斤两,并给予了公正的评价。左晖是名至实归的。
有时会忆起一些人,这些人我几乎没看见他们有一天是休息的。就像一起去登山,开始时觉得大家进度差不多,可是慢慢的,有人受伤或者疲累就停下了,有的停停走走,有的一直在那里攀登。尽管开始或者过程中他们可能并没有领先优势,可是时日久了,休息的人一抬头,发现那些人已经在顶峰。
这是粗浅的比方。商业社会里,人们命名了这种攀登——企业家精神。生产要素中似乎从来没有将这一项计入,但如果我们认同管理是效益的来源,就不能不认可,企业家精神也是利润的直接来源处。
中学时第一次见到“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重点放在了后两句,少年壮志。现在同一首诗,重点放在了前两句,这是一代人的责任所在,人事代谢难免,问题是留了什么样的“古”,又创造了怎样的“今”。每代人有自己的印记,左晖,无疑交出了七零后的完美答卷。是谓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