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吧心理简书电影院

《七月与安生》:谁才是可能的自我?

2016-09-17  本文已影响6180人  温姬拉
《七月与安生》:谁才是可能的自我?

第一次见到安生,苏家明追过去问:你到底是谁?

安生:你不要问这种哲学性的问题。

十八岁分别的7年后,苏家明再次遇到安生:你最近过得真的好吗?

安生:你不要问这么哲学性的问题。

一、可能的自我

李银河先生写《七月与安生》的观后感说:中国的电影真的能看了。

于是我去电影院看了《七月与安生》。

有人说,这是关于友情的故事,有人说,这是关于爱情的故事,有人说这是关于闺蜜为一个男人开撕的狗血故事。

小说确实有点狗血,可电影版《七月与安生》已升华到另一个层次——这是个关于“可能的自我”的故事。

关于自我遇见、丢失、再寻找的过程。

《七月与安生》:谁才是可能的自我?

心理学家佛洛依德认为:“自我”是人的理性部分,处于社会生活的现实要求、超我的道德追求与本我的利益追求之间,按照现实原则协调矛盾。只有自我知道活动的目的和方向。

从七月与安生彼此相识、相知、相伴,到分别,各自经历不同的人生。苏家明似乎起到了很大作用,他似乎是导火索,是她俩关系恶化的关键。

但自始至终,苏家明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开启了七月与安生各自寻找自我过程。

观影过程中,脑海里不断响起:你到底是谁?

你到底是谁?

七月不知道,安生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越到后来,我越分不清谁是七月?谁是安生?

七月躺在安生的怀里哭着说:“我要自由自在的生活,和你一样。”

我有些明白了。

《七月与安生》:谁才是可能的自我?

和你一样”“交换人生”才是影片的主旨。七月和安生一直追逐的,不过是一个可能的自我。

二、soulmate 另一个自我

影片的英文名为“Soulmate ”,是灵魂伴侣,相知相爱的人的意思。

“soulmate ”这个词来源于希腊神话:最初的人是球形的人,两个个体背靠背粘合在一起,有两张脸,八只手和脚,两副生殖器。宙斯和众神担心人类过于强大,不敬神灵,于是把球形的人劈成两半,所以 “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半个人”,“我们每个人都一直在寻求与自己相结合的另一半”。

所以影片里七月是安生的一半,安生也是七月的一半。

《七月与安生》:谁才是可能的自我?

七月与安生13岁相识,七月文静乖巧,安生放荡不羁,但却彼此吸引,成为一起吃饭,一起洗澡,一起睡觉,分享彼此秘密的好朋友。

17岁那年,七月考上重点高中,安生去读了职校。那一年,七月遇到阳光俊朗的苏家明并喜欢了他。

七月把这个秘密告诉安生,安生找到家明,说:最近有个女生看上你了,你小心点。

于是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后来,安生离开,她在火车上对七月喊:如果你想让我留下来,我就留下来。

七月没有开口让她留下来。她知道家明喜欢安生,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安生是自己去放逐去流浪的象征。

《七月与安生》:谁才是可能的自我?

四年里,安生和七月经历迥然不同的人生。安生找到吉他手同居,在酒吧夜场卖酒,学会抽烟,和吉他手分开,和流浪摄影师在一起,再到一个人上路,在豪华游轮上做服务员,到处流浪……直到母亲过世。

七月呢,从高中到大学,一直和家明在一起。生活波澜不惊。毕业后,她留在镇江做银行柜员,生活重复而无趣。家明则选择去往北京。

世界根本没有“如果”的事情,只是累了的安生选择回来,再见七月。

人们都难以选择接受现在的自己,因为现在的我“背负着以往过多的遗憾和苦难”。

两半都累了的自己,才可能紧紧拥抱。

《七月与安生》:谁才是可能的自我?

三、“我恨过你,但我也只有你”

安生为什么会成为最后的安生?从放荡不羁到过上稳定的平淡生活?

因为安生也是七月,是她遇到过的人和事。

一个人的人格气质和现在的自己,都与过往有关。七月就是安生最紧密的过往,七月说:安生是我第一个爱的人。

经历过青春期的女生都懂,好朋友是可以手牵手上厕所,一起吃饭,洗澡,分享彼此爱恋的秘密的,如连体婴。

女生的友谊又很复杂,相知相爱里往往往伴随着妒忌。

好朋友是自己可以羡慕的,可以比较的,她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你想拥有的,她比你好的,你会嫉妒。

她是你的映射,她无时不刻不影响着你。

所以当两人旅行在餐厅吃饭时,七月对安生说:这些年,你就是这么过来的呀?

从心理学上讲:对别人的不满,也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因为别人,也是自我塑造过程中的影响元素。

七月不满的是安生经历漂泊流浪后,没有个“英雄主义”般的归宿。这不符合她对自由生活的期待。

七月27岁以前,都没有主动选择走出镇江,她所有的人生步骤都计划好了,26岁结婚,27岁生子,30岁买房。她期盼苏家明从北京回来。

但当苏家明回来后,七月却选择离开。她策划了苏家明逃婚,她大着肚子找到安生。

《七月与安生》:谁才是可能的自我?
七月在安生的怀里说:我要自由自在的生活,和你一样。我恨过你,但我也只有你。

安生是七月失去的“可能的自我”。七年里,不断漂泊流浪,自由自在的安生,是七月那个“如果走出去”的自我。

影片比终极预告片里,少了很多镜头。

包括小时候,七月安慰安生:长大了,就会变好了。漂泊四年的安生回来,告诉七月:我们都长大了,却没有变好。

这很重要。这也是找寻自我的过程:越长大,越知道什么可贵。越长大,越知道,没有如果。

四、七月重生

七月最终因为生孩子大出血死亡。

死在安生说过的27岁。

这和小说有所不同,小说里产子身亡的是安生。

电影的巧妙之处在于,安生以七月的笔名写了这个故事。苏家明也这么认为,因为七月从小文笔就很好,这时,七月与安生重叠。

安生一边抚养着七月的孩子,一边让七月在笔下复活。

《雾中回忆》里有这么一句话:有一种方式可以让战争安息,那就是以新生命取代失去的生命。

七月活成了以前的安生,到处流浪,自由自在。

安生对躺在怀里的七月说:你想去哪就去哪,想去多久就去多久。

《七月与安生》:谁才是可能的自我?

七月于是到安生到过的地方,见安生见过的人,做安生做过的事。

有网友说: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安生。

其实不然,七月和安生都是我们自己。当现实生活中,你像安生,那么七月便是你追逐途中,因无法完成和抵达,形成的“如果”——那个可能的自我。

反之,安生便是你可能的自我。

人们都说“夫妻相”,两个生活久了的人,互相影响,言行、举止、神态会趋向一致,变得神似。

如《春娇与志明》里,春娇说的:我努力想要摆脱张志明,到后来发现,我已经变成了张志明。我所有稀奇古怪的想法都是从他那里学来的。

朋友也如此。

所以最后安生活成了七月。

soulmate 的故事在希腊神话里,有这么个结束语:“我们每个人都一直在寻求与自己相结合的另一半”。“爱是成就这种功德的神……使我们恢复原初状态,生活在快乐与幸福之中”。

在和苏家明的这段关系里,谁是真的明白?谁在假装明白?都不重要。

最后一个镜头里:安生哭着笑着看着玻璃镜中的自己,里面,七月正笑着哭着看着玻璃镜外的安生。

似乎,自己和生活都变得可以理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