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打交道

和娃打交道之相信鼓励的力量

2018-05-25  本文已影响100人  格子记

111班7组|郭晓峰|007-8420|践行

说说家里小朋友近日的一次穿鞋经历。由于小朋友的鞋穿久变软,又稍小,所以在穿其中一只时,鞋后跟怎么也提不上去。我坐在他旁边,习惯性微笑看他,以便于在他求助时我能帮到他。

我静静地看着他,只见小家伙在一番努力无果后,重新调整穿鞋的角度继续尝试,嘴里还振振有词:打开扣-撩起(鞋子的舌头)-穿上-盖住(鞋子的舌头)-扣住扣,结果还是失败。于是,小家伙手上使着劲继续往上提,嘴里还念着:“加油、加油……”,声音由小及大,我按耐着想要帮忙的急切等他主动求助,心想着:如果他求助,我一定不会拒绝。

小家伙足足给自己加了一分钟油,才哭丧着脸看向我,眼圈微微泛红,眼睛亮晶晶的闪着求助的光。就在我准备上前时,小家伙眼睛突然亮了起来,他掉转头自言自语:换一只。然后换了一只新的、较大的鞋,快速穿上,开心地跑开了,这让原本想上前的我一头雾水,什么个情况?

细细回想整个过程,小人儿除了给自己加油,还选择了调整角度和换鞋来解决问题。其间他试图向我求助,但当他触碰到我眼神的一瞬间(讲真,我能肯定自己当时的表情和眼神是发自内心的鼓励与接纳),他却灵机一动选择用“换鞋”来迎接这场挑战,整个过程我没说话。对于一个不满两周岁的孩子,他凭着自己的努力化解了难题,让我感动。我能感受到他读懂我眼里的鼓励、接纳与肯定,而这份专属的鼓励与肯定,让他看到自己努力过程中的美好,也看到那个闪闪发光的自己,所以他将这一切内化为自己做事的勇气和力量。

不得不说鼓励真的很奇妙,它让原本缺乏自信、遇事无措的孩子得到做事的力量与自我认可。一路践行鼓励,我看到潜移默化中我们彼此的改变与默契,如今的小人儿,一次次让我见证“我愿做”、“我能做”的奇迹,也一次次教会我拥有“做自己”、“自己做”的勇气和力量,而这一切都源自于“鼓励”的力量。然而,有时候做到真正的“鼓励”也挺难,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被他的近亲“夸奖”给带跑偏。

鲁道夫·德雷克斯说,“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而夸奖,更像是糖,偶尔吃吃尚可,吃多了就容易龋齿。

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威克用十年时间研究“鼓励与夸奖对孩子的影响”。他对纽约20所学校的400名5年级的学生做了长期的调研。他们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研究共分四轮,分别验证了鼓励与夸奖所带给孩子们行为和思考上的不同(具体研究过程我在此就不赘述了),研究表明两者给孩子传递的信息完全不同。

德威克解释说鼓励及夸奖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在后续的追踪访谈中,德威克还发现那些认为天赋是成功关键的孩子不自觉地就会看轻努力的重要性,这些孩子会这样推理:我很聪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们甚至认为努力很愚蠢。

这个实验重复了很多次,研究人员发现无论男孩还是女孩,无论孩子的年龄,也无论孩子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夸奖聪明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尤其是好成绩的女孩遭受打击程度最大,可见表扬的“后遗症”有多大。

如何鉴定鼓励还是夸奖呢?不妨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我们是由衷发至内心的肯定还是流于形式的渲染?我们是针对事情本身及过程的事实还是只关注于结果的好坏?我们是在激励孩子的自我评价,还是让他们依靠别人的评价?我们是在平等的尊重孩子还是居高临下?我们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还是自己的角度出发呢?我们是在和自己的朋友、同事、领导说话还是站在大人角度和孩子说话?

比如:妈妈看到你考了100分,是你前段时间努力学习的结果,祝贺你。你真聪明,居然考了100分。一个是看到努力的过程,并给予肯定;另一个是把结果归结于先天因素,同一个事件,不同的回应,孩子的内心感受也不同,长远发展也不同。

你的答案是哪一个呢?如果是前者,那么恭喜你,请继续坚持,静待花开;如果是后者,可以尝试放下“夸奖”,试着发自内心的平等尊重的给予鼓励,或许你会收获一些意想不到。鼓励会让一个畏惧挑战、行为不当的孩子重拾信心;也会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不过请记得在鼓励前“先连接再纠正”,也许这样效果会更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