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结合小学语文课程开展经典诵读的策略

2021-08-06  本文已影响0人  伊川县实验小学董晓静

      中国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流传下来的智慧结晶,而经典诗文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学习优秀的经典诗文对学生的益处很多,如有助于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优化孩子的思想品味,提高学习专注力,特别是对语文学科学习素养的提升等等诸多好处。另外在统编教材全面铺开使用以来,我们语文老师都深刻地感受到教材编写一大重要特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比重大大提升。以上种种都对我们语文老师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加大对传统经典文化学习的关注。但现实是,经典内容时代久远,与今天小学生生活联系不多,尤其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小学生们来说言语晦涩难懂,这就给开展经典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这也给我们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该如何将经典文化的精髓带入我们的语文课程中,并有效地开展起来呢?

经科学研究,人的语感、诵读记忆形成期集中在5—10岁,而这个黄金期基本集中在小学阶段。此前提下,在小学阶段扎实地开展经典诵读,是我们语文学科找到的一个与优秀经典文化对话的突破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做:

一、取精去粕,选择与学生年龄内容高度匹配的经典诵读内容。

毋庸置疑,经典诗文犹如一所宝库,但对于新时代的小学生来讲,并不失所有的内容都直接“拿来”,首先要做的就是有选择的进行筛选和梳理,选出真正经历时间的洗礼、闪耀着真正优秀精神文化、语言优美、积极向上等优质的经典资源作为适合学生诵读的内容。内容安排可以按照年级年龄特点,从朗朗上口、易于理解的内容入手,如一年级可以选择《三字经》部分节选、有趣的五言诗,到高年级则可以结合课本内容选择同主题、同题材的诗文开展群文拓展诵读积累。

二、润物无声,营造浓厚的经典诵读的氛围。

一个良好的、浓厚的氛围对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是至关重要的。校园是学生每天快乐成长的乐园,首先在环境上可以设立专门的经典诵读文化长廊,班级文化里板报、标语凸显经典诗文的元素,一片草坪、一棵树都可以成为会说话的经典文化的宣扬阵地,使学生在每天生活的学校大家庭里都能受到耳濡目染的影响,另外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系统,每天定时播放经典诵读相关的内容,为学生打造一份可以静下心来静静享受古典文化熏陶的听觉盛宴。同时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呼吁引导家长注重对学生经典诵读的支持。具体的措施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具体开展。让经典走上墙壁,走进课堂,走进家庭,走进生活的角角落落,让学生处处感受到经典文化的美好存在。

三、丰富形式,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面对离生活久远,单纯枯燥的经典内容并不容易被小学生接受,如果只是一味枯燥的方式要求学生读读读,时间一长很难提起诵读的兴趣,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呢?

首先不要过高拔高对学生的诵读要求,不要奢求孩子们对每个作品都达到深度理解的标准,小学阶段的诵读主要以培养语感、思维熏陶为主,不能上来就让过高的难度扼杀学生诵读的兴致。

其次形式要多样,比如开展每日晨诵配乐诵读,在沉静古风的音乐中体会吟诵的乐趣;可以结合生活开展主题诵读,像我们学校每到传统节日就会开展节日诗词读写绘、手抄报的比赛;也可以建立“每日一诵班级群”,鼓励学生课余时间每天打卡练习,参与到诵读活动中。

另外可以参与组织多种活动辅助经典诵读互动的开展,比如参加经典诵读活动大赛、经典诵读表演、诗词大会、飞花令等等,为学生创造参加经典诵读的平台,以活动带动促使学生更多机会接触、参与并喜爱经典诵读。

最后,还可以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经典诵读的兴趣,口头表扬、积分累计、颁发“诗词小达人”荣誉等等,鼓励学生的阅读热情。

四、建立模式,形成学习经典的持续动力。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在统编教材一大亮点就是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那么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可以用日常教学活动带动经典诵读活动的效果。比如我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一种读古诗词的“套路”:一读借助拼音读准诗文,二读借助注释读懂诗意,三读借助诗意想象画面;四读借助背景读懂诗情,五读借助节奏读出韵味,六读反复吟诵烂熟于心。

通过这样模式化的路子打消学生面对古诗词无从下手无计可施的局面,以读带学,层层深入,帮助学生构建起解读古诗词的学习方法,可以更加科学、从容完成经典诗词学习的过程。

五、迁移延伸,与学科学习形成有机整合。

作为教师,我们都明确“教材是一个例子”,要树立“利用教材教语文”的意识,特别是经典诗文相关篇目的内容非常之多,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统编教材每个单元的单元主题进行拓展学习诵读,举一反三,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也在潜移默化的批量诵读中提高主题意识。如古诗文就可以划分为:送别友人、思乡怀人、边塞豪情、忧国忧民、写景抒情、托物言志等主题,有了这样的主体意识,这样开放式的学习模式,学生就可以有目的有抓手的进行开阔的诵读视野,纵横交织深入探索,这牢牢契合了统编教材的主题学习的理念,实现经典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良性互动,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科思维大有益处,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六、身体力行,丰厚教师个人经典文化底蕴。

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教师的素质和文化底蕴直接决定了教学成败的结果。尤其是经典文化的学习,不可有半点投机取巧的念头,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平时要深入经典文本,吟诵体味,感悟发现经典背后的巨大财富,并最终内化为个人的文化内涵。这样在教学中,面对晦涩的古诗文,教师适时巧妙地引导点拨,激发感染学生去领悟、发现经典的魅力,才能为学生真正走进经典助上一臂之力。

经典,如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滋养了一代代炎黄子孙的生命血脉。经典诵读,是我们向先人智慧致敬、传承中华经典文化的良好途径。任何文化底蕴的形成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作为教师,这个过程我们要起到智慧的引领者,我们唤起学生对优秀文化的热爱,要帮助学生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得到真切美的感受和思想情感的熏陶,感受经典文化的博大,体会民族精神的深邃永恒,用经典塑造师生的精神品质,让经典成为师生精神成长的巨大动力,受益终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