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教育 再“写”文章

2021-09-18  本文已影响0人  静水流深koko

于永正老师说,他的文章不是在书斋里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他写的,都是他的故事,他的经验、体会与感受。

正如我们去读叶圣陶、陶行知先生的书就好比是听一位老者娓娓道来自己的故事,看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雷夫的书就好比联结异域下相通的教育思想。中国古老的教育智慧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孔子、苏格拉底等中外教育家的经典理论根据老师们的理解去演绎和实践。

现在也不乏有很多理论性过强的书籍,从专业角度系统而完整去描述。因为水平有限,缺乏消化智慧的胃,反复读三遍,怎么也拎不起其中的理念和思想,更把握了整本书, 只能硬着头皮,混论半片的读下去,待到勉强读完,也只是对书的封面上那几个晦涩、费解的词,或句子有点印象。

好的教育是做出来的,好的文章也是写出来的。

经常有老师跟我说:“你每次的讲话滔滔不绝,我学都学不来。”“一有分享这种活动,我就想复制你的大脑。”“不行不行,我讲不了,我文采不行。”身边优秀的老师,智慧的方法很奏效,科学的手段令我啧啧称赞,但是一到上场交流经验时就怵头,根源在于平时缺乏积累素材的习惯,与很多有意思有价值的故事失之交臂,每位老师要有意识的训练,捕捉教育素材的敏感性,并坚持记录。

养成思考问题和梳理认知的习惯也是写好文章很重要的条件,将过去的事情用文字凝固下来,成为永久,否则它只能是一种记忆。作为教师,我们的注定平平淡淡,救人危难之时的事迹举我们不一定会碰到,千钧一发力挽狂澜的壮举我们可能也不曾有,坚持写自己,写生活,一定会收获充盈,收获习惯,不至于“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走”,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两手空空。

无论是做教育还是写文章做自己就好,做好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学来的戏唱不得,只要是发自内心的语言就是最感人的,不用刻意拾人牙慧,也不要咬文嚼字,更不用文饰投射。上好每一堂课,读好每一本书,教育好每一个学生,然后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记录并分享出来就可以了。

如何让我们的文章引发读者感同身受,又没有阅读压力呢?

听到同事跟我说:“写文章,先感动自己,再感动他人。”写文章要有读者意识,于老师总结道:第一,写的东西,对读者有好处,要传递“正能量”。即使是让读者消遣,那也一定是给读者带去一抹阳光,一缕春风。

第二,要考虑别人能否读懂,尽量不要给读者带来麻烦,尽量少摆弄文字技巧,虽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也不乏“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推敲功底,教育叙事一类的文章,还是语言平实,明白明理最好。

第三,要摆正自己和读者的关系,平等的对话更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的目的是引发读者的思考,若隐若现的智慧可能要在显而不漏的表达中,引发读者更辽远的思考和延伸。

努力去践行自己的教育使命,通过故事和体悟用个性的表达行诸文字,绘制一张属于自己的靓丽名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