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家庭的蝴蝶效应

荷昨天带着小林去滑雪,从开场玩到清场,滑的时候只觉得英姿飒爽,飞一般的感觉真好,回来后才发现全身除了衣服不疼以外,别的地儿都如同散架般。
今天八点小林有英语课,荷是七点二十猛地睁开眼的,一看表,吓一跳,冲到卫生间五分钟搞定洗漱,冲到厨房10分钟简单做了一碗疙瘩汤,然后冲回卧室,叫醒闺女,吃饭上课。
下课了,回家的路上,荷想,给大林买个烧饼吧,早上着急没给他做早饭,小林则跑到烧饼店旁边的蛋糕屋,看上了一个精致的小蛋糕,蛋糕上几片黄桃,几片火龙果,几片猕猴桃,上边再点缀两个小樱桃,难怪小姑娘看见了缠着要,确实赏心悦目。
荷给大林买一个烧饼只要1块5,小林捎带着买个小蛋糕35元。
回到家,荷跟大林说:“你闺女走到哪儿都有收获,买个烧饼的工夫都能看上个蛋糕,你看,她把上边象征性的吃两口,这码事好像就过去了,真是浪费。”
“我闺女喜欢怎么能叫浪费呢,我闺女吃一口都值!”大林打趣道。
好吧,真是亲爹。
荷想起以前听说的那个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了几下翅膀,就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荷想,带闺女滑雪—累—起晚了没给大林做早饭—给大林买个烧饼—小林买个蛋糕,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原来在自个家发生了一场小小的蝴蝶效应,可是这蝴蝶效应怎么起和落都在小林那头呢?
2
这样的事数不胜数,小林3、4岁的时候,吃饭的时候不小心把碗打碎了,荷带着小林去买碗。
没想到,小孩子到了哪都能开心的找到属于自己的玩具,荷挑碗的工夫,小林挑了好几个竹制的水果篮,小小的,确实精致。
小林说,她要用这个小篮子和她的娃娃们玩过家家。好吧,真是佩服她的奇思妙想,估计到卖锅卖铁的店里,她都能相上一把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贼不落空”吧。
小林打碎了碗—买碗—小林买上了水果篮。这个小林好像总是个受益者呢,蝴蝶效应绕来绕去都绕不开小林。
3
小林在美术课上学到了三元色,她回来绘声绘色地给荷做了详细的讲解,荷假装恍然大悟地说:“小林真棒,又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呢。”
小林听到夸奖就更开心了,奶声奶气地、天马行空地做了一个比喻,荷至今难忘。
小林说:“妈妈,我觉得蓝色是爸爸,黄色是妈妈,绿色就是我。”
那一瞬间荷对小林油然而生一股敬佩感,觉得小林真是个天才,小林的蓝黄绿理论瞬间秒杀那些深奥的染色体论。
回到家,小林说想要研究所有的颜色,她要亲眼看看两个颜色互相重叠后,会调出什么颜色。她先画上红色,然后又涂上黄色,出来了漂亮的橙色;黑色和白色调出了灰色,蓝色和红色调出了紫色。
小林越调越开心,老师讲的都得到了验证后,又开始把调出的颜色再反复涂色,最后纸上出现了很多绚丽的,不同明暗、不同深浅的颜色,一个比一个灿烂,好看的像大师的抽象画。
荷看着小林在那里随意涂鸦,她也忍不住无意识地望着那幅鲜艳的自创画,忽然发现上班所有的不愉快都已跑得无影无踪。
嗯,这次的蝴蝶效应是:小林上美术课-小林调色-妈妈也开心,嗯,这次最大的收益者好像是妈妈哎。

4
两个多月前,小林周末的作文是观察小兔,上哪里去找小兔呢?
荷问了万能的朋友圈,知道老家宅基地前排的前排的远房亲戚家有。
周末天气很给力,晴空万里,一家三口秋游似的回到了老家。
他们先去亲戚家的地里拔了几根新鲜的胡萝卜,刚拔出来的胡萝卜,叶子长长的,翠绿的像一棵小树苗。荷还是头一次看到刚刚拔出来的胡萝卜,原来这么漂亮。
亲戚家有好几只小兔,大林、小林还有荷都蹲下来围着小兔的笼子,他们争先恐后地、讨好地把胡萝卜伸到小兔的跟前,抢着喂到小兔的嘴里。这也是荷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看到活脱脱的小兔,原来小兔真的是像画上一样可爱,眼睛红红的,白色的像雪,黑色的像精灵。
回家的路上,一家三口唱了一路的儿歌,唱的全是关于小兔的,一会儿小兔乖乖,一会小白兔白又白,三个人开心得好像都是7、8岁的孩子。
嗯,荷想,那次的蝴蝶效应是小林要写作文—一家人回老家—一家人拔萝卜—一家人喂小兔—一家人开心地回来了。嗯,好像全家都受益噢。
5
家里好像每天都会发生很多类似的互相关联的事情,荷也想不明白到底绕来绕去哪里是个源头,哪里就结尾了,哪里又开始了新的一轮。
荷想,这就是一个普通家庭的蝴蝶效应吧,在这个不变的100平米的房子里,你惦着我,我念着你,爸爸妈妈全心全意爱着孩子,而小小的孩子又给这个家庭带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快乐。
蝴蝶的小翅膀就这样扇来扇去,可是扇来扇去的都是爱,因为彼此有爱,温情和幸福默默传递,这个家不由自主地就流淌着爱,流淌着蜜,甜到每个人的心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