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时代:无政府主义者的胜利
1
南北战争结束后,历经工业、运输等行业高速发展,在1890年,美国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此前雄踞世界顶峰一百多年的英国。
1910年,美国第十三次人口统计表明,居住在十万人口以上的市镇人口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这代表着,原来的农业国家已经正式跨进工业社会。
在此前后,亨利·福特工厂开始采用现代流水线。这种生产模式很快被推广,成为现代工厂的象征,也成为喜剧大师卓别林电影《摩登时代》的主题。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陷入经济危机,大萧条时期,每个人都在生活中苦苦挣扎。卓别林饰演的工人查理,是一位普通工人,生活在社会底层,每日拼命地在流水线上干活,以期可以挣得填饱肚子的工资。
这当然是妄想。
工厂高层们开始疯狂压榨员工,日复一日机械的工作让人们变得麻木,查理自然也不例外。老板为节省员工吃饭时间,想引进全新的自助用餐机,查理不幸成为第一个试验品。机器试用过程中,出现问题,无法停止,疯狂地喂食,搞得查理也几近崩溃。
查理还是失业了,并在无意之中成为视为运动的领导者被抓入狱,他终于发现唯一不用担心饿死与操心生计的地方原来是监狱。
于是出狱后,查理又费心策划如何进监狱,然而他想的一系列办法都失败了。贫困中,查理搭救一位街头偷面包的流浪女,两人相依为命一同度过“摩登时代”。
2
故事很简单,可单纯地复述情节终究是没意思的。我们知道卓别林总是按照贫民的特征来评判无产者,以此可以产生所表演人物(主角)的人性力量。
这也没什么不好,但会导致一个问题,那就是同时也表现出他们政治立场的含混不清。
《摩登时代》中,卓别林不断地触及无产者的主题,如管理层对无产阶级(工人)的压榨、流浪儿对食物的渴望等。
只是触及,并没有在政治层面担当起这个主题,影片所呈现的,是一群盲目且受到蒙蔽的无产者。这群无产者的直接需求,被其领导者(工厂老板与警察)完全异化。
无产者是贫穷者,同时是饥饿者。对于饥饿的表演,卓别林总是呈现得惊心动魄,尺寸惊人的三明治、牛奶河、啃几口便丢弃的水果等;与对无产者的压榨者《工厂老板》形成对比,自动喂食机只提供给他小块小块的食物,一看即知是毫无滋味不过是为了维持生存继续干活。
此前查理陷入饥饿的困境,政治上的觉悟依旧没有苏醒,与工友大比尔不同,他认为罢工是一场灾难,因为工作虽说依旧吃不饱,终归是有吃得,但不工作却只能饿得头晕眼花。
他的政治上的觉醒是出狱后,见识过无产者遭到警察(或雇主)们的监视殴打与压榨之后,查理才觉悟到工人阶级的状况。
工人也有经济层面的需求,当然不会仅仅满足于简单繁重的机械化工作及带来的与工作强度严重不成比例的薄弱的工资。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仍然没有达到认识政治目的的地步。
也许就因为这样,《摩登时代》中的查理形象,是一位质朴纯粹的无产者——一位尚且没有涉及到政治革命的无产者,反而展现出巨大的革命力量。
他单纯地呈现出工人所受到的屈辱以及他习以为常的不幸,没有为了革命的目的而去特意呈现,因此这个力量反而是巨大的。
力量在于,观众能够看到查理(无产者)所不能看到的一切,尽管在此期间查理依旧是盲目的,观众却是清醒的,透过他的表演,我们意识到他(查理)所不能意识到的东西。
之所以在查理身上还有着无政府主义的政治,是因查理完全是个人的、自我的,他最终的胜利是因为他躲避一切、也拒绝一切,他的热情完完全全只是灌输于自己身上,是以他最终才能战胜一切。
查理与街头流浪女最终携手走向远方,某些意义上有着摆脱掉现有困境的一种解脱,无论是政治上的还是生活上的。
这点还有待讨论,从技术层面上讲,摆脱一个困境是为了迎接下一个困境;从政治层面说,即便查理确确实实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在那个年代,他也必然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制与压榨;但艺术上,就如罗兰·巴特所言,或许代表了革命的最有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