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作家陈的第七封回信
作家陈:
合肥的房价连续两年居于世界各国城市房价增速榜榜首,本一直偷偷担心着你的衣食,但来信显安好,心中便也少了份担忧。
上次通信或许是两三年前的事情,一晃过了这么久,总想着寒暄一番,但却也不知该怎样向你致意。读了你的邮件之后,总觉得你成熟了许多,如此淡然处世的状态于字里行间都得以彰显,不禁让老友惊奇又生畏,我不觉这样的状态对于现在的你来说是件好事还是件坏事,但我也总期望着,无论怎样,你过得开心便好。你的信我反复读了好几遍,越是重复的去琢磨往下,心中便越是忧愁,或许你有了触摸超然心境的瓶颈,但似乎也变得对生活冷淡了些许。
人们确实常说,“我们终究会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那种人”。人们也常说,成长是一个人真正的去开始做自己根本不喜欢做的事,成为自己不想成为的那种人。但谁也似乎说不清这样的成长是好事还是坏事,悲观也是没有必要的,生活的一切所得都来源于人的积极与拜事物所赐的惊喜,吾兄切莫因生活的得失,哪怕是对生活中得失的思考而尽失了生活的兴趣与乐趣,乐趣是需要追寻才可获得,兴趣由时时的新鲜感所来,尽不可因得到后的空虚与失去后的落寞而遗忘了自己,我们的性格、人格、三观多数都是从童年时开始至青春期中末形成的,而往后的日子,也不过是探索从前的人格,并不断完善自身的一个过程,不要怀疑自己,特别是不要否定自我三观是错的,在自我对三观有了完整的认知之前。
我在很久之前便深知这世上所有的人事物都不能常伴我们左右,而以此来解释人生来便孤独是再好不过的,万物皆是时间的消耗品,如此说来也十分悲观,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无比真实又有趣的存在着的,即便消失,历史也难掩曾经的一切美好,只不过消失的一切都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结构和状态。得到和失去虽在你眼中已不重要,但你也应着重感受这一切状态变化的过程,如果窥观“蚂蚁搬家”一般,这世上一切活物都抛不开对世界的情感,老年人更不像你所陈述的那般一滴眼泪也挤不出来,哪怕泪腺化泥,也总有一种境遇会让人哭泣,相信也总会存在那么一种契机,让你热泪盈眶。
你说你回忆起父母吵架的时候,回忆起母亲哭泣的时候,这些生活中的悲伤片段早已在你的记忆里埋下了悲伤的种子,而父母曾经在我们儿时镜头下所演绎的一些摩擦对我们的伤害也最大。如今的你,自我形容“如同一棵树,长着稀稀疏疏的叶子,行走在这水泥路上”,这让我猛地记起之前读到过的一段话:“现代人的崩溃是一种默不作声的崩溃。看起来很正常,会说笑,会打闹,会社交,表面平静,实际上心里的糟心事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了。不会摔门砸东西,不会流眼泪或歇斯底里。但可能某一秒突然就积累到极致了,也不说话,也不真的崩溃,也不太想活,也不敢去死。”我们似乎都曾做过生活中的悲观主义者,无心痛哭,柔软的根行走在坚硬的水泥路上,但若有一天大雨倾盆一小阵,我们的心底就会得到滋养,根也会沿着水泥路的缝隙,随着水一直渗透钻进地基,稳稳地深扎于生活的重心,似乎这世上有很多相似的我们也同在渴望着大雨,殊不知,有时天是降不下雨来的,我们的心田也会干涸,枝干也会萎缩,最后枯死在这水泥路上。临死前,我们都还渴望着大雨,哪怕这大雨是从我们身上掉下的眼泪。有时,坐等一场破后而立倒不如哭得淋漓,临崩溃前的挣扎莫不如痛快哭上一场,要相信,这世上总有一件事情能让我们掉下泪来,最终也正是这眼泪把我们滋养。
生活的日子一直在重复,是我们的错觉。我们会有错觉,多数时也尽是因为不觉自己感觉错了。一年大致会有365天,而往往有时我们并不能十分确定自己是在这一年之中活过了365天,还是仅仅活了一天,又如此重复了364遍。
你想静下来,无论身体还是内心,但表面的沉静或许并不能掩盖内心的沉浮。你说你想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蹲在地上,花上半天的时间看蚂蚁搬家。这是你内心中莫名的期许,也是你潜意识中理想生活的写照,或许生活让你身心俱疲,你想要休息,却又不得不被一种不知从何处冒出的力量推着向前行走,人活着最怕变成行走的机械,所以我们才在路上多读书。治愈浮躁的内心,从而告别沉寂伪装下的自己,行得洒脱,也有了真性情。
你是渴望宁静的,然而宁静的日常或许更容易加速心潮的翻涌。“每日的生活就是不断的重复,就像活了几个世纪那么长。读太多的书,走太多的路,或许对一个人没啥过多的好处。”吾兄,你仿佛已进入生活的死循环,如此看来,虽然表面宁静,古井无波,但水下暗流涌动,井底浑浊,我臆测不到你的内心中有何种情感暗涌,但我多数猜到为何你在毕业后的这几年少了消息,少了通信,因为你在现实的锤击下落寞了。
现实的锤击是温柔的、缓慢的,又无形于空气、声音,或许有时诸见端倪于他人言表,但我们又时时不自知。在此之前我一直在寻着网端的蛛丝马迹去臆断你的经历,或许是因为太过平稳,你也多失了对生活的新鲜感。沉重的内心落在工作上,不偏不倚,写作似乎也靠着简单又微弱的兴趣维持。这一切都不难理解,我也早有猜测,而我也一直等着你对此有所表露,或许如今写下的言语是我早在两年前便为你准备好的,我在毕业后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一次自我救赎,而你早于我一年涉世,想必如今也该自我救赎一番了,或许“救赎”两字会显夸张,但哪怕自我整理一下也好,重拾起一些心情与爱好,扔下那些丢了却也不可惜的坏心情,然后……
与世俗和解而保持自我。
不要否定读书与行走的意义,那是将死之人在终于闭上眼前最后一刻的状态,我们应至死不休的坚持自己的信念,去用自己的某种对生命的笃定去改变生活,切莫要这生活区改变了我们的笃定。
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所以从前的一切阅读、记忆与经历都是有意义的,如果不然,那便不会有现在的你。虽然那些书与故事,在时间的长河中被冲刷掉了脆弱不坚强的细枝末节,但省下来的,却都成了你的素质。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我们都吃过很多食物,大部分都被消化掉了,知识也是一样,被忘却,甚至再难以记起而一去不复返,但可以肯定的是,吃过的饭会长成我们的骨肉,骨肉连筋牵扯着我们的过去,这其中必然有消耗,但留下了尽是精华,而你便是最好的你,最精华的你,独一无二的你。读书也是如此,读书对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读书过后,留下的最美精华,便是你的思想和意识。
我常在讲座中对着学生们分析在他们这个阶段,痛苦多数是来源于何处——身体喜欢随大流,意识却渴望不平凡。而当下困扰你我的最大问题恐便是: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路过的风景太少,而素质之田又太贫瘠。
人一辈子有两大憾事,一是结婚之后不恋爱,二是毕业之后不读书。书虽不能帮我们解决问题,但却能给我们一个客观的,解决问题的视角,我们专心行走而看路脚下时,往往只注意脚下,却往往想不到去做一个偶尔抬头看星星的人。当我们觉得“读太多书,走太多的路,或许对一个没啥过多的好处”的时候,读书与行走恰恰便成了人生中富有极大必要的一件事情。
有人曾说过,读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明白世界,看清自己,让自己在无所依靠或者无所事事的时候,有一种严肃的力量推动着你向前行走。但同无论如何,走在路上或许也总比待在原地要更幸福。随着时间行走,才会有积累,而假若任凭时间流过自身,那也便只会被岁月遗之身后,被人遗忘的感受最落寞,而输给自己,比输给时间更难受。
人的情感累积和阅读相关,书读多了,内心才不会决堤,情感的抒发与行走有关,见识广了,豪情自然可丈量天地。多走路,多阅读,容颜会改,气质也会随之升华,人与人的不同,一眼便知。总之,愿你成为一个温柔有情趣又多思考的人。
保持生活的新鲜感,切勿进入厌倦与无趣的死循环,即便工作忙碌,也尽所能多多坚持一些喜欢去做的事并尝试一些不喜欢去做的事,我始终认为这是改变生活的不二法则。但往往在之前说给他人去听时,他人多将注意力放在了喜欢与不喜欢的事情上,而忽略了尝试与坚持。
清明假期之余写下予你的回信,望你一切皆好,若深觉皖地寂寞,可北上冰城一叙。独身多年,终寻得爱人,她有着予你媲美的才情、可爱与温柔,若有机会,我介绍你们认识。
暂且,先写到这里吧……
2017.4.3
于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