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与传统文化

阳明心学精要

2019-07-24  本文已影响4人  倒掉杯中水

第一个叫做:心即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心即理,而且圣人之道是一脉相承的,尧舜禹三代圣人及老百姓都很单纯,他们就是简单遵循人人与生俱来的基本道德规范,如忠孝弟等五伦。儒家把圣人之道归纳为仁义礼智信。所以王阳明说心即理意思说人人与生俱来不用教都知道的至善知恶,知是知非,同情怜悯,懂得辞让或者说做人的仁义礼智信孝等,但是人们因为私欲遮蔽和坏的积习养成而看不见感觉不到,所以心即理的意思是说纯乎心,去掉任欲,即知天理,就能看到这些。

第二个叫做:知行合一

为了避免知行不合一因而助于实践问题,王阳明提出知行一体论来解决。

知行问题由来甚早,《尚书》里面就有“知易行难”,王阳明之前的人把知和行看做两件事,所以就会产生知行有先后或难易的问题。王阳明提出知行本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知行合一。王阳明还更高层次的拓展提出知是指良知,不懂圣学的人们是知良知难,一旦知道圣学懂得明心,即明良知,那么就会行易。另外王阳明特别强调实践,知行合一的核心是行。

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为了避免陷入和佛教道教一样唯心,陷入虚幻问题,王阳明提出审察克治(反省改过),事中磨练和体用结合来解决。

审察克治

很多人包括王阳明很多厉害的第弟子一开始也碰到这个问题,以为知道了心即理就万事大吉了,欢呼雀跃的感觉,但容易陷入虚幻和唯心的弊端,还是很多功用和具体的事理因为没有实践体验过而不知道,如果闭门造车不再去读书,师友,交流,分享,上课,实践,感悟,反省就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所以圣人之道都是通的。曾子只用一句话就成为圣贤,什么话,吾日三省吾身,这就是精进,成长的实际功夫,就是王阳明讲的审察克治的功夫,明朝有个袁了凡用功过格簿记录反省自己,现在人则可以用云笔记每天记录自己对人生特别是重要事的反省,这种功夫可以取得无量的效果。审察克治(反省改过)就是一种根本性的功夫,而且是最重要的一种功夫之一。对过去,我们要“从前总总譬如昨日死,今日总总譬如今日生”。再立志,更自由,更发展

事上磨练

很多人包括王阳明的很多厉害的弟子一开始也会碰到这个问题,就是道理看起来都懂,但是毕竟没有经历过具体事情磨练,不是算真的懂,遇到事情内心就会波动,所以王阳明又提出来这个理念,告诉我们要在遇事做事过程当中体认真理。王阳明多次和弟子说静坐很重要,通过静坐去自悟性体,但是他又说不是为了做禅入定,他还主张在动的过程当中体认真理,避免把动静割裂开来。动中能静就是静,静中不静就是动,只有随时就事情进行修养,才能是真功夫。只强调博闻强识,不修德行,或者对经世致用漠不关心,这些都违背了阳明心学的主旨。

体用一体

正德六年,王阳明在作《答汪石潭内翰》中提出体用一体,体用结合的体用论,也即本体功夫论,对我们包括理解大学之道非常重要的作用。王阳明说:“良知本是明白,实落用功便是。不肯用功,只在语言上转说转糊涂。”嘉靖二年,52岁的时候,弟子张元冲就佛、老提问,王阳明阐述以儒学为本的三教合一学说,认为儒学包含佛、老的功用。

第三个叫做:致良知

尧舜禹的道是五伦,儒家之道是仁义礼智信,王阳明最高级,最集大成,50岁的时候提出来是良知,良知范围更广,饱含无论和仁义礼智信,与生俱来的知善知恶,知是知非,知怜悯同情,知辞让,而且格局更高,他说良知人人都有,激发我们自律去做的道德本性和不是强制,所以良知说可以说是有划时代的意义。王阳明一开始提出了心即理,晚年的时候思考的更加透彻,指出心的本体就是良知,一辈子按照人人与生俱来的良知作为人生为人处世最高的道德指南,加一个致字,是为了提醒,还是要练功夫,知行合一,知是指良知,先掌握知道良知本体这个根本性的概念,然后去落实功用,良知即功用,功用即良知。

为了避免舍本求末,缘木求鱼,圣学学习入门最简单的第一义问题,王阳明提出了培根论,54岁的时候提出了非常有名的拔本塞源论,只有先掌握了良知的本体,那么才抓住了第一义,才不会一开始就陷入支离破碎。

为了让大家明白圣人和古籍经典中文字解释的理解苦恼,王阳明42岁的时候,有一次和徐爱坐船返回故乡途中,讲述《大学》要旨,对圣人提出的几十个经典名词的全通了的理解问题,提出圣人的话许多都是不同词却同意思的观点。徐爱听后,“踊跃痛快,如狂醒者数日,胸中混沌复开。仰思尧、舜、三王、孔、孟千圣立言,人各不同,其旨则一”格物是诚意功夫,明善是诚身功夫,穷理是尽性功夫,道学问是尊德性功夫,博文是约礼功夫,惟精是唯一功夫…

格物是诚意功夫

明善是诚身功夫

穷理是尽性功夫

道问学是尊德性功夫

博文是约礼功夫

惟精是惟一功夫

仁(本体)=义礼智信

天理(宇宙)=良知(本体,人)=别称=仁义礼智信=至善=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

良知=是非心=天理=诚意(正德九年,作《答王天宇》,阐明诚意为《大学》的根本功夫)

致良知=思无邪=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至善,此心之存乎天理之极即是=诚意以事亲,就是孝;诚意以从兄,就是弟;诚意以事君,就是忠。

行为当中蕴含着良知

立志=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诚意

最后,王阳明得出结论,用致良知三字作为王阳明心学之最根本,也是儒学之集大成。56岁的时候,王阳明提出了有名的心学四句教。

对我们来说,一个人一辈子如果需要有一种心法来指导自己的人生,那么就是王阳明总结的那句话:真理在吾心,一生都要致良知,也就能有一生的自由!王阳明再遭人陷害的时候,写诗,人生达命自洒落,忧谗避毁徒啾啾!意思人生若能知心知命知天命,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到哪都是洒脱的,何必在乎那些骂你的人呢,就把他们当作是鸟雀无聊的叫声吧。王阳明去世的时候说,我心光明,亦复何言。真正做到了自由。

从心出发,从新出发,天地万物一体论,再立志,更自由,更发展,让我们的灵魂更加的高尚。阳明学实践者稻盛和夫说,甚至一出身就受到基因变异,遗传,胎教的“污染”。一辈子就是修炼在离开的时候,灵魂比来的时候更加高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