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学习-六愚先生

五行探源与发展……六愚

2018-09-23  本文已影响0人  一帘幽梦mermaid

(一)五行探源與發展:

1、五行思想探源:

「五行」,亦稱五節、五辰、五時、五氣、五常、五部、五運等。

當代人們皆順理成章地將「陰陽」與「五行」相提並論。

事實上,在鄒衍以陰陽思維為核心而創立陰陽五行學派之前,「陰陽」與「五行」兩種思想,互不搭嘎;王符(註:王符,大約西元85年~約163年,字節信,今甘肅鎮原人,東漢文學家、思想家。)《潛夫論.卜列》:「古有陰陽,然後有五行。」

秦漢之後,陰陽家思想融入易學中,並將陰陽五行並論之;《禮記.樂記》:「合生氣之和,道五常之行。」鄭玄注:「生氣,陰陽氣也;五常,五行也。」漢墓出土帛書《易傳.二三子問》:「聖人立正也,必尊天而敬眾,理順五行。」帛書《易傳.要》:「《易》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星辰盡稱也,故為之以陰陽;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盡稱也,故律之以柔剛;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先後盡稱也,故要之以上下;有四時之變焉不可以萬物盡稱也,故為之以八卦。」《史記.天官書》:「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天則有日月,地則有陰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朱熹《朱熹集》:「夫天高地下,而二氣五行,紛綸錯糅,升降往來於其間,其造化發育,品物散殊,莫不各有固然之理。」...等,不勝枚舉。

探討「五行」之起源,或較之「陰陽」更具有爭議性。

依文獻記載而言,當代學者多傾向「五行」是首見於《尚書》中,相傳是夏啟(註:啟,姓姒,大禹之子,禹死後繼位。)討伐有扈氏之誓詞中。《尚書.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

最早將五行作有系統之闡述者,亦屬《尚書》;《洪範.九疇》篇:「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同時,此段記載亦被學者認定為五行思想之萌芽。

事實上,依各種角度探討五行思想之萌芽時,殷墟出土甲骨文卜辭上,即已不少所謂中商、東土、南土、西土、北土等之「五方說」與「四方風」概念。

例如,殷商武丁時期之甲骨文卜辭,即已出現「甲午卜辵貞,東土受年?甲午卜亘貞,南土受年?甲午卜韋貞,四土受年?甲午卜賓貞,西土受年?甲午卜毌貞,北土受年?」

惟此說比較不被歷史學家認同與五行有關。

除此之外,古人亦將天文四方位之青龍、白虎、朱雀與玄武,配合春、夏、秋、冬之四季變化,與上述五方位相互呼應。

因此,若干考古學家則認為五行思想之萌芽,源自於古先民天文星象與曆數。

繼「五方說」之後,周初則另出現「五材」說;《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

自此,「金木水火土」等五字,始被認定是構成萬物基本元素;諸如,《左傳.文公七年》:「六府三事,謂之九功。火水木金土穀,謂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尚書.大禹謨》:「九功之德,水、 火、金、木、土、穀、正德、利用、厚生。」同書《正義》:「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是為人用。」以及「五行即五材也,言五者各有材幹也。謂之行者,若在天則五氣流行,在地則世所行用也。」《國語.鄭語》:「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魯語上》:「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澤,所以出財用也。」...等,諸如此說。

綜觀上述,可證明周代之五行思想,除已知悉木、火、土、金、水等五種,屬於萬物必備之基本元素外;亦認同此五者與人類之生活息息相關,缺一不可。

至今,何謂五行?

《說文》:「五,五行也。」《白虎通》:「五行者,何謂也?謂金木水火土也。」此乃無庸置疑,婦孺皆知。

2、陰陽與五行生剋發展

記載有關五行生剋之最早文獻,首見於《左傳.昭公九年》:「陳,水屬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今火出而火陳,逐楚而建陳也。」(註:陳,顓頊之後,故為水屬,火畏水,故謂之妃。)同書《昭公三十一年》:「吳其入郢乎?終而弗克..火勝金,故弗克。」以及《墨經》(註:墨經,亦稱墨辯,《墨子》一書中之一部分,屬於戰國時期作品):「經說云:『五:金、水、土、木、火 。』離然火鑠金,火多也。金靡碳,金多也。金之府水。火離木。若識麋與魚之藪,惟所利。」

戰國末期,秦始皇接納稷下學宮鄒衍陰陽五行之「五德終始說」理論,開啟後代政權之更迭,皆以五行相生理論互替之;《史記.封禪書》:「自齊威,宣之時,鄒子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及秦帝而齊人奏之,故始皇採用之。」《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七略》:「鄒子有終始五德言,土德不勝,木德繼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淮南子.天文訓》:「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子生母曰義,母生子曰保,子母相得曰專,母勝子曰制,子勝母曰困。」

據此可證,我國春秋戰國時期,便已有五行生剋思維。

文獻最早將「五行」與「陰陽」兩種理論併述者,則屬《管子》一書。

例如,《管子.四時》:「東方曰星:「東方曰星,其時曰春,其氣曰風,風生木與骨,..南方曰日,其時曰夏,其氣曰陽,陽生火與氣,...中央曰土,實輔四時入出,...西方曰辰,其時曰秋,其氣曰陰,陰生金與甲,...北方曰月,其時曰冬,其氣曰寒,寒生水與血。」明顯地,已將陰陽、四時、五行、五方位與易學思想,一併論述。

後人更在此概念之下,更將五行理論擴及至五方、五音、五常、五色、五德、五氣、五帝等;諸如,《禮記.月令》篇:「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其音角,律中夾鐘。...行冬令,則陽氣不勝,...其音角,律中姑洗。...生氣方盛,陽氣發泄,...其音徵,律中中呂。...某日立夏,盛德在火。...其音徵,律中蕤賓。...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其音徵,律中林鐘。...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黃帝,其神後土。其蟲裸,其音宮,...其音商,律中夷則。...某日立秋,盛德在金。...其音商,律中南呂。...其音羽,律中應鐘。...某日立冬,盛德在水。...日短至。陰陽爭,諸生蕩。...安形性,事欲靜,以待陰陽之所定。」同書《禮運》篇:「播五行於四時,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五行之動,迭相竭也。五行四時十二月,還相為本也。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也。」《漢書.律歷志》:「協之五行,則角為木,五常為仁,五事為貌。商為金,為義,為言;徵為火,為禮,為視;羽為水,為智,為聽;宮為土,為信,為思。」《晉書.律曆志上》:「聖人觀四時之變,刻玉紀其盈虛,察五行之聲,..宮、商、角、徵、羽也;...又言五音相生,而以宮生角,角生商,商生徵,徵生羽,羽生宮。」《唐志》:「五行之為物,其見象於天為五星,分任於地為五方,行於四時為五德,稟於人也為五常,播於音律為五聲,發於文章為五色,而總其精氣之用為五行。」...等,不勝枚舉。

由此可見五行生剋理論,影響我國歷史文化是多麼地深遠。

除了秦始皇之政治影響力外,真正將「五行」融合其他學說而發揚光大者,依然是西漢董仲舒。

董仲舒《春秋繁露》中與五行有關之論述甚多;例如,《五行對》篇:「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為冬,金為秋,土為季夏,木為春。春主生,夏主長,季夏主養,秋主收,冬主藏。」《五行相生》篇:「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謂之五行。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間相勝也。故為治,逆之則亂,順之則治。...東方者木,農之本。...曰木生火。...南方者火也,...曰火生土...中央者土,...曰土生金。...西方者金,...曰金生水。...北方者水,...曰水生木。...曰金勝木。...曰水勝火。...曰木勝土。...曰火勝金。...土勝水。」以及《五行順逆》、《治水五行》、《治亂五行》、《五行變救》、《五行五事》等篇皆有提及。

嚴格說來,董仲舒亦僅在儒家思想天命觀之基礎上,諸如《禮記.禮運》:「夫政,必本於天,殽以降命。...故聖人參於天地,竝於鬼神,以治政也。...聖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擴大解讀至「天人一也」神權觀點;進而將天、地、人或道、理、氣、法等思想,一併融入於其「天人感應」理論之中。

漢代以來,無論是「天人一也」說或「天人感應」說,天人間相互對應之神權理論,廣被封建時期統治者所接納;同時,也被後人廣泛地用以解釋自然現象和社會演變之法則,進而歸納入人類的行為準則。

例如,隋蕭吉《五行大義.序》:「夫五行者,蓋造化之根源,人倫之資始,萬品稟其變易,百靈因其感通,本乎陰陽,散乎精像,周竟天地,布極幽明,子午卯司為經緯,八風六律為綱紀。」

此外,秦漢時期之中醫理論,亦隨著陰陽五行思想同步發展。《黃帝內經》理論之基本架構,即以「氣」、「陰陽」與「五行」思想一併論述。例如,《素問.天元紀大論》:「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藏氣法時論》篇:「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貴更賤,以知死生,以決成敗,而定五臟之氣。」

中醫學上之陰陽五行理論,在董仲舒「天人一也」思想基礎上,與張載「天人合一」、周敦頤「太極陰陽五行」宇宙論等,亦同時影響了風水理論,更成為風水學重要元素之一。

總之,陰陽五行理論於中國科學、政治、宗教、倫理、風俗、醫學、玄學、術數等,諸多領域中,皆有難以撼動之影響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