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鉴赏散文山东省

诗书不了情[旧文新读]

2018-02-12  本文已影响79人  遥远_da96
诗书不了情[旧文新读]

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昨天,孙女卓含收到了一件来自北京的“厚礼”,中央直属机关书画协会主席武春河先生为孩子创作的“点题”书法作品----《沁园春*雪》。一个身处鲁西北县城的六岁孩童,一位身居京城的“书法大家”,怎么会有这种不对称的“合作”机会?还的从三年来的“诗”“书”情緣说起。

武春河先生是中国书协四、五届理事、中央直属机关书画协会主席。先生的书法如同他的人格,活泼而不失规矩,潇洒却不落俗气,自然中蕴涵着严谨,苍劲间流动着情怀。加之,先生对古诗词涵义释解的扎实功底,融入到笔墨实践中,其书法作品积淀着厚重文化。对武老大气磅礴、酣畅淋漓的作品,我因看得懂,读得透,十年前,便以在基层写过“豆腐块”新闻的“由头”,对接上了这位曾在中央主要新闻媒体担任过要员的学者型书家。自此之后,我去北京“必”到家中拜访,市场上见到武老的作品“必”讨价还价买回,武老的书画活动“必”在微信圈传播,当然,也曾将自己与武老交往的故事写成文章在省内媒体发表。日复一日,这种“粉丝”情节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孙女,孙女是个“诗人”,准确的说是个能背诵诗的人。去年“六一”时,曾背诵古诗61首,今年“六一”节,已经背诵了161首了。中央电视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后,孩子还不时的询问:背诵多少首古诗能去“中国诗词大会”开会?县里的诗词大会我能参加了吧?孙女学习古诗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三岁之前从《咏鹅》开始无意识的背,四岁之前零星记,五岁之前系统学?六岁前后重理解。每年,我也从不忘记从孩子学习过的古诗中选取一首有意义的内容,请书法家创作后为孩子留做纪念。记得,孩子三岁那年是马年,临近春节,我选取了杜甫的“霜蹄千里骏,风翮九霄鹏。”让其背诵,并答应孩子找书法家创作后,当作“压岁礼”。网上查询一番,发现一幅武老早年创作的同类作品,正在四川自贡市一画廊销售。随即电话联系,谈妥价格准备汇款时,对方告知,那是一个有上款(写给当地八一学校)的作品。待戈的骏马又跑了,“压岁礼”又变成了薄薄的几张“压岁钱”……。年后,我随即启程,带着孙女的重托,走进了武老工作室。说明来意,武老笑嘻嘻的走近画案,慢慢的铺开了宣纸……。这是“诗人”孙女得到的书家武老的第一幅书法作品。

    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孙女背诵古诗愈加系统,按 “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下长的,眼前看的”“心中盼的,旅行见的”,归类记忆,目前,单单背诵的与儿童有关的古诗,就有《村居》、《夜书所见》、《小儿垂钓》等21首。大数据激发“活记忆”,久而久之,孙女竟能对一些书法家的草书作品完整“冲读”下来。今年4月1日,武老在微信圈晒出了四首刚刚创作的草书作品,分别是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绝句》、王昌龄的《出塞》、贾岛的《题诗后》。孙女绘声绘色的读下来后,我给武老传达了请求:这几首诗卓含都能背过,孩子说,有机会请北京的老爷爷送一幅。武老高兴的当机回复:“没问题,孩子的要求是不能拒绝的。”并称赞孩子“有出息”,能背诵这么多的古诗。为保护孩子的热情欲望,接下来的几天,经多方寻宝,我把武老这几年创作的《望岳》、《山居秋暝》等孩子已经背诵的作品,一并收入囊中,让孩子增加了与古诗对话的成就感。

  “诗”“书”不了情,惊喜随处有。  5月13日晚间,我正陪孩子在湖边公园玩耍,突然收到武老“短信”,问孙女叫什么名字?说六一节到了,要送给孩子一幅书法作品。令我一番激动,然而,更激动的是六岁的孙女,听懂意思后,对着武老的“微信”自报姓名、直接“喊话”:“老爷爷好,我己经背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了,能不能给我抄下来,我挂到俺家显要的位置大门上。”收到作品那天,孩子激动万分,对着内容数了数正文(包括冒号)共114个字,说,“下午,我就开始背诵《沁园春·长沙》”。言外之意,又给武老提出了新要求。在北京的武老听说孩子还给自己留着“送礼”的机会,直夸:好玩,好玩。并风趣的告诉孩子:“《沁园春*长沙》字太少了,你把《资治通鉴》背下来,我来抄,可否?”一听《资治通鉴》全书300多万字,卓含沮丧地说:那就告诉老爷爷:“我能背过多少,他就抄多少吧。”

    诗书为媒,架起了孩子求知的桥梁。孩子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了解了中华民族的书法文化,有效的拓展了孩子知识面的。(写于2017年6月1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