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以前每次读完一本书或者看完一部电影,就会在豆瓣搜书评或影评,仿佛看了那些评论,就觉得那是我自己对书或电影的理解和感受。现在想想,就会发现,那不是。我少了自己的深入思考,让别人的思考代替了我的思考,让别人的感受代替了我的感受。今天,在看完《查令十字街84号》后,我想自己写写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突然发现好难,有点不知道如何说起,所以想到哪就写到哪吧。
这本书是读书群里的群友推荐的,于是自己买了一本拿来读。拿到书就被它的封面吸引了。虽然不如海莲在信中描述的那样,皮装封皮、烫金字体那样精致,但封皮的设计也是非常精美的了。外面包着一层米白色封皮,上面印着中棕带一点绿的字体,是我喜欢的颜色,有一种复古的味道,正中还有一张旧书店的照片。里面是硬底封面,底色是墨蓝色,字体应该是玫瑰金色又带有一点粉,整个包装设计非常舒服。
我迫不及待的把书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因为是书信体,所以读起来毫不费力,短一点的篇幅就一页纸,稍长的两页。全书记载了双方自1949年10月5日至1969年1月29日的来往信件,直至德尔先生去世。看着一封封短小而真挚的信,我能感受到海莲在收到喜欢的书时的欢呼和喜悦,能感受得到书店店员在收到海莲的物资帮助时的感慨与激动。让我非常感慨的是,双方从未谋面,却能在不断的书信来往中让友谊长存二十年之久,那是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谊,单纯而美好。
读海莲的信总能感受到她的活泼和幽默,能说出这样话的人,应该是一个多么有趣的人。仿佛能感受到,一个女作家在自己的公寓里写着自己内心的文字,不会孤独和彷徨,平静的享受着阅读和写作。她在不知道德尔名字时这样写道:我会在包裹上注明由你——FPD——代转,天晓得你叫啥;在苦苦等书的日子里她写道:弗兰克.德尔?你在干吗?我啥也没收到!你该不是在打混吧;在描述自己的长相时她写道:至于我的长相,大概就跟百老汇街上的叫化子一样“时髦”吧!我成天穿着破了洞的毛衣跟长毛裤,……房东认为他犯不着为了一个窝在家里摇笔杆的小作家,而整天开着暖气。当海莲称呼德尔急惊风时,当海莲说汝等无赖时,我自己忍不住笑出声……
而德尔的信大部分就是在说自己又找到哪些书,并给海莲挑选她可能感兴趣的书。我可以感受到,他对于书的了解,对于海莲的了解,这一定是建立在大量阅读和饱览群书的基础上,建立在对海联真挚不渝的情谊上。
信中随处可见海莲对书的态度。她说,我从不买没读过的书——否则不就和买了一件没试穿过的衣服同样下场吗?我喜欢扉页上有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我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被耳提面命的感觉。也许喜欢旧书的人就是在寻找和期待在书中和有缘人相知与相遇。
海莲还写道:我们活在一个诡异的世界——这么漂亮,又能终身厮守的书,只需花相当于看场电影的代价就能拥有,上医院做一副牙套却要五十倍于此。我寄给你们的东西,你们顶多一个星期就吃光抹净,根本休想还指望能留着过年,而你们送给我的礼物,却能和我朝夕相处,至死方休;我甚至还能将它遗爱人间而含笑以终。阅读真的是最简单又最奢侈的事,我们不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就可以在书的世界里和作者相遇,在那个世界里自由翱翔。
在这个阅读匮乏的时代,有不少声音在倡导阅读,而大部分焦虑的人就开始在买买买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仿佛买了这些书就像读过一样,仿佛看了书评就觉得自己完全懂了一样,仿佛看一遍就领会了书的真谛一样。作为一个有点焦虑、内心又有点虚荣的我来说,当然也在此列。除了一些育儿书籍外,至今书架上还摆着很多从未翻看的书,有的甚至连塑料封皮都没有拆开。我对自己说,重要的是认真看了,从书中得到了养分和力量,和自己的生活产生联系和思考。就像海莲所说:每年一到春天,我就会“大清仓”,把一些我再也不会重读的书全丢掉,就像我也会把再也不穿的衣服扔了同样道理。倒是旁人都很惊讶,依我看,他们爱惜书本的方式才奇怪呢。他们买一堆新出版的畅销书,囫囵吞枣似的看完,我常想:他们也未免读得太潦草了吧。然后呢,因为他们从不重读那些书,不消一年,书里头的内容早就被他们抛到九霄云外!不过,当他们看见我把书一箱一箱的往外扔时,却又露出一副“这怎么得了”的表情。要是照着他们的做法:买了一本书,好——读过了,好——上架,好——没事了,一辈子也不会再去碰它第二回,可是呢,“丢掉?万万使不得呀!”为什么使不得?我个人坚信:一本不好的书——哪怕它只是不够好,弃之毫不足惜!
因为我是一个手工爱好者,对于书中赠送手工桌布的那一部分也非常喜欢。海莲在看到桌布时说,这是一条漂亮的爱尔兰绣花桌布,米黄色的底布上以手工绣着古典的花草图案——全是各自不同颜色、浓淡有致的花儿,我真迫不及待的想披上维多利亚时代的水袖、优雅地举起手,幻想自己执着一只乔治王朝的古董茶壶,轻轻的斟上一盏茗茶……可以看出海莲对这份礼物的喜爱和珍视。
信中说,虽然老太太做了许多手工刺绣,却几乎全都自己留着。用这双老手做的东西有幸能交到喜欢它的人手上,真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老太太一个人终老一生,但她一定不孤独,因为有手作陪着她,每一个作品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除非遇到真爱,否则绝不割舍。德尔在信中还告诉海莲如何清洗、保养桌布,可见爱手作之人对于手工作品的呵护。每一个收到手作礼物的人都应该小心翼翼,精心护理,只为手作上留下的温度和故事。
关于对书店的描写,是海莲的朋友在信中描述的。一走进店内,喧嚣全被关在门外。一阵古书的陈旧气息扑鼻而来,那是一种混杂着霉味儿、常年积土的气息,加上墙壁、地板散发的木头香……极目所见全是书架——高耸直抵到天花板的深色的古老书架,橡木架面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虽已褪色仍径放光芒。看到这些,仿佛就像自己置身于书店一样。
二十年里,海莲终究没能踏上那片土地,去看一看属于她自己的书店,是一种遗憾也罢,是一种注定也罢,总有一生也到不了的地方。所以她说,你们若恰好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