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性格原来是这样的

2018-11-27  本文已影响22人  f7b53bca8ba8

今天地铁读了张宏杰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在曾国藩的传记中,这本书是最丰满,最有趣的,因为它对曾国藩的复杂性格进行了全面的还原。

曾国藩一生思想轨迹多变而复杂,有人讥笑他无一专长,但他说:“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所以,他不讲过高之理,只以“实事求是”为宗旨。这其实是一个解缚的过程。解除思想上的威权主义,兼容并包,这样的思维方式,用老曾的话说,是“内持定见而六辔在手”。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非常“巴蛮”的性格。这个词什么意思呢?

特地去查了一下,来自湖南方言。“巴”有粘住、巴住不动的意思,这个词指的是固执、不灵活,而且在湖南方言的使用语境中往往带有贬义,比如“做事情不要巴蛮”。但是在一些特定语境中,“巴蛮”也可以指代硬着头皮做事,或者做事执着、敢闯敢拼。这个词被公认为是形容近代湖南人性格或者湖南气质最准确一个词,湖南人为人处事中给人的感觉就是很“巴蛮”,敢作敢为。

曾国藩在早期的官场生涯,他的“巴蛮”表现的特别明显。这并不是说曾国藩思想保守固执,刚愎自用,而是说他的做事风格非常执着,只要他认定要做一件事,即使没有条件,他也要创造条件去干。比如,他组织湘军镇压太平军这件事。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并将南京定为太平天国的首都,形成了清王朝与太平天国南北对峙的局面。由于清政府的两大正规军,八旗军和绿营军都已经腐朽不堪,毫无战斗力,根本不是太平军的对手。无奈之下,清政府只好鼓励地方官员办团练,也就是允许地方官僚自行招募士兵,组成军队抗击太平军。

曾国藩正是在清政府的这个号召下投身到战争中的。但是作为一个长期在中央任职的文官,他一没有在地方工作的经验,二根本不懂军事,如何征兵、练兵,从哪里征粮、征饷,战术和后勤是一概不知,他到底该从何处干起呢?没办法,只能“巴蛮”着干。

曾国藩在湖南本地直接招募士兵,而且还要求必须是天性淳朴的农民。士兵招募完成后,在进行严格军事训练同时,还要配合儒家礼教的政治教育。所以当时就有人在背后嘲笑,说曾国藩办团练是“儒生带乡奴”。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曾国藩居然初步建成了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可靠的队伍,这也就成为后来湘军的基本班底。

1854年,湘军遭遇靖港大败,刚刚建立起来的水师被太平军重创,曾国藩险些跳江自杀;同年年底,湘军又遭遇虎口惨败,水师几乎全军覆没;1855年,太平军将领翼王石达开发动西征,横扫江西全省,湘军被驱赶到南昌,困守孤城。

这一系列的惨败都给湘军很大的打击,但是湘军和曾国藩并没有被打倒,反而在屡败屡战中一点点吸取作战经验,并逐步发展壮大。

最终他凭借“结硬寨,打呆仗”这种笨办法最终战胜太平军,也就是用堑壕战对付太平军的运动战。

曾国藩“巴蛮”的性格让他克服了自己作为文人不懂军事的难题,使他在屡战屡败后,不断汲取作战经验,完善军事思想。

最后来简单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张宏杰,他是当代中国知名历史学者,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除了这本《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他还有《饥饿的盛世》《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等著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