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读《随园诗话》(484)
补遗卷二(八) 【原书补遗卷二·七九】
长洲女孟文辉,适震泽秀才王慕澜,诗思清妙。今录其《秋日》云:“远树蝉声秋意浓,卷帘拂拂度金风。绣余无事消长夜,独数秋花深浅红。”《秋夜》云:“秋夜月明风细,淡淡碧云天际。此时无限愁心,那更莎虫鸣砌!”“北榻羲皇梦醒,南山雨过云停。一派洞庭秋色,满窗月透疏棂。”俱妙。
长洲,古地名。长洲县是历史上苏州地区的一个县。696年(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析吴县东部分置长洲县,二县同城而治,同属于苏州管辖。长洲县得名于境内的古长洲苑。宣统三年十月初四(11月24日),民国临时政府裁苏州府及长洲、元和、吴三县,设苏州。1914年裁苏州设立吴县。
震泽镇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吴兴郡为湖州,治乌程县,辖震泽。唐开元二十九年(741),湖州刺史张景遵即其地设震法馆,为震泽定名之始。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王钱缪,割吴县南地,嘉兴北境,置吴江县,震泽始属吴江县。南宋绍兴初(1131—1145年),为皇畿近地设震泽巡检司以镇之,镇之名于此始。南宋绍兴初年,震泽为皇畿近地,朝廷设巡检一员以镇之,震泽镇之名始自此时。 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吴江偏西地置震泽县,震泽镇乃属震泽县。宣统元年(1909年)奉令筹备自治,震泽县设七镇,震泽为自治镇,至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光复。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震泽县并入吴江县。
那更,古诗词常用语,未见词典专门解释,我的理解,其意思是“怎么经得住”,与“更那堪”的意思一样。例:《声律启蒙》:“春日正宜朝看蝶,秋风那更夜闻蛩。” 周邦彦《丁香结·商调》:“唯丹青相伴,那更尘昏蠹损。”文天祥《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虫四壁。”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莎虫,汉语词汇,莎鸡的别称。莎鸡,又名络纬。俗称纺织娘、络丝娘。夏秋夜间振羽作声,声如纺线,故名。”例:李白《长相思》诗:“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箪色寒。”唐·李贺《房中思》诗:“谁能事贞素,卧听莎鸡泣。”宋·黄庭坚《和邢惇夫<秋怀>》之一:“相戒趣女功,莎虫能表微。”按:现在有些词典称“莎鸡”就是“蝈蝈”,也有说与“促织”是同一昆虫。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莎鸡(纺织娘)、蝈蝈(螽斯)、促织(蟋蟀)是外型有类似之处的三种不同昆虫。
北榻羲皇,用典故“北窗卧羲皇”。典源:晋·陶潜《与子俨等疏》:“常言: 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南山雨,暗用典故“雾豹”,比喻祸害。例: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并序》:“楚老相逢,泣将何及! 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典源:《列女传·卷二·贤明传·陶荅子妻:“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译文:我听说南山有一种黑色的豹,连续七天在雾雨天气里不吃东西。为什么呢?是为了让雾雨滋润身上的黑毛而长出花纹,由此而可以躲避天敌。)后多以“雾豹”指隐居伏处,退藏避害的人,但也有以“南山雾雨”、“隐豹”来寓指掩饰、潜藏的怀人。
本人翻译:
(略)
真老实人言:
清代女诗人孟文辉作品,“诗思清妙”,袁枚在《诗话》中录入三首,可谓青睐有加。我们在《硬读<随园诗话>(466)》中提到清代李玉洲所言“其隶事、不隶事,作诗者不自知,读诗者亦不知:方可谓之真诗”的标准,当时觉得这样的诗不好找。今天所见“北榻羲皇梦醒,南山雨过云停。一派洞庭秋色,满窗月透疏棂”一诗大概可算。再说些题外的话,读者有没有发现,本条诗话收录了两首“六绝”。这在《随园诗话》收录的诗中是不是很特别啊?除了孟文辉的诗作优秀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啊?我来告诉你吧,真有其他原因。《随园诗话》首次刊行时,该条诗话并非是现在的内容。根据原版书抄录如下:“金陵太平门外,有乞丐毙于道。官向相验,怀中得诗一首云:赋性生来是野流,手持竹杖过通州。饭篮向晓迎残月,歌板临风唱晚秋。两脚踏反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而今不受嗟来食,村犬何须吠未休。方伯闵公闻之,掩埋其棺,并立碑以表之,曰:通州诗丐之墓。”由于这首诗与当时的“康乾盛世”不相和谐,于是在后来的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年,1792年)版本(世称壬子本)中,被换成了目前的内容。原条目101字,现条目105字。这是为了便于刻板拼版而特意安排的。在壬子本上可以看到,这条诗话的四行最后四个字“事”、“淡”、“梦”、“妙”与其他字有所区别,偏大一点,是因为考虑了每行多一字,所以在刻板时字体略小,而到最后时,留空反而略大了,故刻字稍大一点以便齐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