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对今》听课反思

2021-04-11  本文已影响0人  聆听栀子花开

        每次听新教师的课,都有不同的感受,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方式,即使是新教师,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崔老师讲授《古对今》的第一课时,虽然是初登讲堂,但是她教态自然,有亲和力,能主动拉进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这就是她的优点。

        关于课堂的几点思考:

        1.课堂上,老师能按照低年级的教学模式,先识字,再读文,最后写字。但是每个环节的设计还是需要进一步改进。例如:识字环节,崔老师先出示单个生字,让学生认读。接着出示词语,有的是词语,有的是生字。让学生多次齐读,以便达到会认的目的。学生在多次认读后,还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读生字。我认为,老师可以先出示带拼音的词语让学生读,再去掉拼音认读词语,最后再出示单个生字,让学生在词语中认字,可以降低识字的难度。

        2.在交流识字方法时,缺乏学生自主交流识字环节,老师只把重点的一些字,例如“朝、寒”等生字比较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其他的生字,比如“酷、暑、霞”等生字,老师根本没让学生交流,也就是没有关注学情。这些生字该怎么识记?尤其是对这节课新的识字方法,字源识字法没有重点讲,也没有总结。对于学生的识字,没有突出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方法指导学生识字。再识字环节,我认为以学生自主识字最重要,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识字经验,已经掌握的生字,老师不需要多讲,针对重点的,学生掌握不好的需要老师点拨、总结。课堂上,真正突出老师的引导作用。

        3.老师不能准确把握教材,没有真正落实教学目标的要求。本节课的目标:利用图片或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朝霞、夕阳、酷暑”等词语的意思,老师课堂上没有体现,更不可能完成。对这些词语意思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朝霞对夕阳”,进一步理解对韵的含义。

        4.在读课文环节,目标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这也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但是老师在学生自由读第一小节后,直接分析课文,什么是严寒?什么是酷暑?什么又是春暖……把这节课真正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抛之脑后。这也让我深刻感受到,如果老师对教材把握不准,没有清晰的教学目标,课堂上学生如何落实语文要素?如何训练并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什么一节课、一个学期、一个学段下来,仍然有一大部分学生不能做到正确、流利地读好课文?为什么明明很简单的目标,却被老师复杂化,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可以根据一定的教学规律,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设计自己的课堂,先站住讲台。慢慢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站稳讲台。有自己的教学主张,站好讲台。这也是每一位教师必然经历的成长阶段。

        我们的任务绝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老师一定要转变教育思想,以学生的学为主,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把他作为一句话说出来,而是变成一种行动做出来,尤其是在备课时,能认真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