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井沟的记忆连载小说教师园地 孩子福地

明叔煮茶话当年(16)

2019-04-05  本文已影响24人  简映竹

欢迎回来,继续听明叔讲述当年郭扶中学的故事。

六三级的润生和同学们的饭碗,日渐困难。那么多学生,那么多张嘴巴,政府已供应不了那么多粮食。好几个月来,润生他们都没见过大米长什么样儿。

那几个月,都吃包谷籽。外地调来的干包谷籽极难煮熟,每回要煮好几个小时才能熟透。

不过,煮熟的包谷籽,三两就有一大碗,润生个子小,能吃饱不饿肚子,也算好的。

可是好景不长,吃了几个月包谷籽,就再也调不来了。

学校好不容易从高青、高庙粮站清扫来一批“巴山豆”和“牛打角”,可是豆豆“不涨饭”,一人只有一小碗。

同学们闷头吃豆,也不敢提意见了。好多同学消化不良,吃了几顿巴山豆感觉反饱气涨的很不舒服。

有的同学受不了,请假回家就不来了。起初,学校还派人去动员他们返校。后来,离校者越来越多,学校也有心无力,只好听之任之。

巴山豆吃了一个多月,食堂采购员报告说,已经买不到任何粮食了。

后来听说政府想方设法从东北调来一批大豆,只能以大豆为食了。

采购员摇着头叹着气,同学们却又惊又喜:大豆,咱本地虽然有,但当时种植和产量都不高。想要吃用大豆制作的豆花,只有看年看月或逢年过节才得吃一回。

润生他们听说学校运来了好多大豆,心里十分期待:都吃豆子?怎么吃法哟?难道推成豆花儿?

食堂终于做好大豆,给师生们端出来了。闻着大豆的清香,看着也是包谷籽那样的煮法,只是数量更少。三两熟大豆,只有小小的一木勺分到师生们碗里,另外加一点点盐巴。

因为饿肚子嘛,有得吃就不错了,大家也没挑三拣四,乖乖地吃了几顿。刚开始除了觉得数量太少,也没别的感觉。

可是才过两三天,就有不少学生拉肚子。

大伙不知原委,食堂一如既往地煮,大伙还是坚持照吃不误。

拉肚子的学生越来越多,有的老师也上不了课了。

七八天后,竟然有一半的同学卧床不起。

就是坚持上课的同学,也经常举手要去厕所。有的女同学害羞,红着脸站起来,来不及喊“报告”就冲出教室往厕所飞跑。

学校把拉肚子厉害的学生都送往医院治疗。

同时,食堂改进大豆煮法:把大豆磨成碎粒儿熬煮,加点蔬菜、油、盐,这样细嚼慢咽起来,口感也好多了,拉肚子的师生也越来越少。

周末,召开全校师生大会。

殷校长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不免提到吃大豆拉肚子事件:“……同学们哪,你们没福气呀!从营养学来讲,大豆是含高蛋白最高的食品呢,大家竟然吃了拉肚子!这个,我是万万没有想到哦!”

大家都笑了。

润生听到有人窃窃私语:这批豆子,都是殷校长人缘好,费了多大的神才弄来的,别的学校还没得豆子吃呢。不晓得这批豆子吃完了,以后又吃什么?

学校的学生们算是幸运儿,不管吃什么,好歹能吃三顿。社会上的情形,可就更不如意了。

郭扶中学去街上,也没几步路,白天大家没事儿也不去街上。晚上上完晚自习,离熄灯时间近一个钟头。

饿得慌的同学,如果口袋里又正好有钱,去街上买点东西加餐,学校也不会限制的。

一天下了晚自习,润生饿得头晕眼花,到区公所旁边供销社餐堂,看到用蕨根粉做成的粑粑,一毛钱一个,润生犹豫着买了一个。又买了八分钱一碗的番茄汤,吃完喝完,整个人都热乎乎的。

其实呢,蕨根粉粑粑粘粘的,涩涩的,老半天才吞下一口,并不那么美味。好在吃下去肚子感觉实在,就着番茄汤的酸甜和温暖,那种心满意足令人难忘。

有一回,润生去山里背柴。有户人家,大人小孩好几口人。因为没得油水,他家厨房的铁锅上边一圈儿都是铁锈,灶上灶下见不到一颗饭粒儿。

屋檐下的大缸里,浸泡着大半缸野菜,润生看着像猪食。主人家却说,那是人吃的。

润生想想就心酸。

国家如此困难,千方百计还让学生们有口吃的、有机会继续上学,润生觉得自己还是非常幸运。

看看那些失学儿童,那些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农民,他们也在饥饿线上挣扎,可他们也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放弃向往明天会更好。

润生想到这些,学习更加用功了,甚至当上了数学课代表。

后来,学校极度困难,实在难以支撑,学校接到县教委通知,宣布“暂时停办”。

面对这一重大消息,师生们并没有多大特别反应,似乎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润生他们这群“难民”一般的中学生,收拾书包,卷起铺盖,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

这是上世纪1961年的夏天。

备注:

本系列故事来自明叔的回忆录《平凡人生》。明叔(润生)是郭扶中学63级的老校友。润生的故事,虽然平凡无奇,但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色。

欢迎阅读留言,感恩遇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