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5

2019-12-05  本文已影响0人  Vernine

文章大纲:

1 我到底要做什么?

2 我要怎么去做?

3 我的五年目标

4 我的人生目标


我到底要做什么?

一些契机让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今年的我已经23岁了,人生旅途已经行进了近四分之一,在这前四分之一的人生中,我似乎都在做着“随波逐流”的决定:读书、考大学、本科毕业工作……读书时,大家的目标一致,连考量指标都已经定好了——分数。一大帮人坐在小屋子里,听着老师的指点江山,埋头做题、反复练习,所谓十二年寒窗,也就等高考两天。高考了,没什么好想的,考高分就完事了。什么600分啦,湖北省前1%的排名啦,等分数出来的时候开始面临人生的第一个重大决定:填志愿。

我当然不是那种能安静听爸妈话的孩子。分数出来的时候,我那控制欲上脑的母亲便开始发动了全家人逼迫我报考某财经学校——“毕竟女孩子学学会计就可以啦”。且不说财经类我是不是感兴趣,以我的分数去了财经学校也是学计算机……所以我也义无反顾报了信息类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这一次做选择,我好像是在刻意跟我妈对着干,好像接受了他们的安排,我就输了。但我到底为什么要学计算机?我真的对计算机感兴趣吗?天地良心,我一个高中之前家里电脑只用来聊qq的人能对计算机有什么兴趣?当然了,较于那些上了大学才第一次碰电脑的孩子我还算“有基础”了。于是就在什么也不清楚什么也不了解的前提下,靠着百度百科上搜到的“中国大学排名”、“高校专业排名”这些无处可考的榜单,我去了XDU学了计算机。

大学四年里,我充分体会了“那些没吃饱饭的孩子最终会被撑死”的真理。十年来,我就没有电子设备自由过,无论是手机、电脑、电视、网络……这些东西以前都被繁重而又单一的学业所压迫。适逢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告诉发展,这四年,我可以说是一无所获。什么c语言、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算法导论的专业知识课,什么电路分析、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之类的基础理工课,全部,毫不夸张地说全部,我都是临阵抱佛脚地压线过。就这样,我摇摇晃晃从大学毕业了,我的人生履历上永久地烙下了“XDU毕业生”的烙印。

至于为什么毕业了没有读研究生——毕竟女孩子读研的概率这么大,也完全是对家庭的恨。我恨我每个月的生活费明明刚到及格线:西安每月1300。这样的标准,我亲爱的母亲每年过年回家一定要念叨的事就是“我的钱今年全花在xx(我的名字)身上了”。我恨,恨自己只能依附于他们的金钱来生活,恨自己在这种时候无法回击。所以当我能选择就业——自己挣钱,还是读研——继续恶心自己时,我义无反顾。正如高考结束那个夏天,我再一次对我那亲爱的母亲说了“不”。

该工作了,那我该做什么工作?身边的同学大多都在互联网行业,要么是技术岗——程序员,要么是非技术岗——产品经理、销售、管培等等。前文说过了,我这飘线毕业的顺其自然地就只在非技术岗里选了。既不想脱离互联网(为什么?),又不想低薪(真实原因),我想,我就做产品经理吧!毕竟,“什么也不会就做产品经理啊”。

于是凭着好运气,我就进了互联网行业成了一名初级产品经理。毕业的前半年里,我做了很多执行层的事情,我学着写prd,画axure,用sketch,和各路人撕逼,当一个合格的舔狗……然后我蓦然回首,想了想自己学会了什么,很少。这些技能性的东西,随随便便一个人一两个月学会足以,而我还是顶着“211”头衔的计算机毕业生,我在干嘛呢?

接下来的半年里,我终于有机会接触决策层的事情。当然,我的话语权很小,但蚊子再小它也是块肉啊!可以和老板聊聊接下来产品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需求的核心指标……这些,让我开始对工作有了责任感。我开始会在执行前问一句“为什么要做这个需求?”,在需求准备时,详细地查好相关数据,说服自己,说服所有人“这个需求,必须做,很重要”。我想这也是一点进步,至少,我对我自己做的事情有了认知,有了思想。我不在是一个没有感情地写文档机器。

但有这些真的够吗?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做产品经理?我到底想做什么?

有个前辈跟我说

有些人对所有的东西都感兴趣,他看一个APP时他会思考这个按钮为什么放在这里?新的APP有什么企图?为什么要做这个功能?等等,这样的人无疑是一个天生的产品经理。即时今天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提出一个他不曾熟悉领域的问题,他也能从容作答,因为他的思维模式注定了他的nb

有些人只对一个领域感兴趣。他喜欢短视频,他就在这个领域里不断深究,他玩各种这个领域的APP,他反思为什么这个APP这样做,另一个APP却又有新的布局。那这样的人,在遭遇这个领域相关的问题时,因为他平时的积累,他能驾轻就熟,什么问题也问不倒他

我突然怔住了,心里有一股巨大的酸楚涌上心头。

“如果一个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呢?”

这二十多年里,我对什么感过兴趣呢?学习吗?那是我周围的人都在做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我无法选择的东西,我只是相比别人强,所以拼命学。除此之外,我还坚持了什么东西?如果说日复一日地浪费时间(刷微博刷知乎刷抖音),我倒是一等一的好手。可这些,对我的将来又有什么沉淀呢?

我迷茫了,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己总觉得空虚。因为我,根本就没有人生目标啊!

我想靠自己想,但我连思路都没有。我想考读书来看看别人的人生,或者我问问别人的思路吧?想了想,这漫长而又稍纵即逝的生命里,阶段性目标显得无比重要。

十年后的我会是什么样子呢?

十年后,我已经三十三岁了。结了婚有了孩子,也许。那我要做的事情,一个是要保障自己的生活品质,另一个还要确保下一代的教育问题。那这个时候,我应该已经是个精致的都市丽人了吧。我应该聪明、从容、优雅。

聪明

保持学习。我想了很久,想要变得聪明,我只能保持学习。看书,除去那些网文爽文,其他的每本书都值得看。最近已经开始接触阅读,逐渐能体会到以前那些有阅读习惯的朋友那句“读书好像在跟作者聊天”。每天充斥在我身边的无效社交真的太多,想要静下心来,不聊那些明星八卦,不看那些种草笔记,找人多聊聊天吧。聊聊生活,聊聊理想,聊聊诗和远方。你说的话里满含着你走过的路遇见的人。路太多了,我没有办法一条一条去走;人也太多了,我没有办法一个一个去看。那么我从这些文字里,从别人的瞳孔里看到他总结的人和路,何乐而不为呢?

但我现在仍然有些问题,学习的方法也很重要。正如那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才能有所获得。这也是我为什么想开始写博客的原因,我想把我的思考都记录下来,方便我加深印象、日后咀嚼。还有学习的调理性,从哪里开始学,以什么样的思路学,学了之后如何应用到实践,如何反复加深最后得到新的知识,如何最后变成自己的知识,这些都在等着我去摸索,还好,我还有几年。

从容

见过世面。读书时课本里的那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越长大越了解其中的难处。如此渺小的我们在这每一秒的时间流逝里都要经历和接受那些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变化,怎么样以一个平和从容的心态去面对,我想这着实需要时间的积淀。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再看眼前的苟且也觉得平平无奇,没有什么生活阅历的人偶尔有些变故就开始焦灼忧虑——比如我。多看书,接受他人生活的经历;多思考,接受自己生活的变故。从容不迫,才能优雅生活。

我该做些什么?

我想,也许我可以把自己的人生当做一个产品来做。只是这个产品它的生命周期很长,长到可能有五六十年。五六十年的变化,在现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还没有办法真的评估好它在每个阶段该做成什么样子,但我也许可以评估近五到十年的发展路径。

五年的我,应该对某个行业的产品链路摸得足够清晰,有一套自己沉淀的成熟方法论。问题来了,我要做什么行业?

我想过做视频行业,4G时代带来的短视频趋势已经势不可挡。视频生态可以说是一片红海,但视频形式却还在探索中。接下来的5G时代来临,“视频+”的模式必将再有一波颠覆。可是,等等,说到底,这其实还是在内容范畴里。

如果做移动APP,那么应该是一个平台产品。这个平台联结着生产者和消费者,而在“z世代”当道的互联网氛围里,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平台供应端的采集,消费端的分发都是学问。我想,不如先从内容端开始做起,静待5G时代的来临。如果有了颠覆,从内容平台的收集-分发机制开始熟悉,再到“视频+”模式的转变也不算太难。因为即使是视频,如何分发能产生更多的收益也是永远都无法绕开的话题。

那么现在开始,我应该要了解的是内容产品的分发机制、供应端的收集、整个平台的规划相关的基础链路信息。

十年的我,应该可以独立负责起一块业务。

胸无大志的我,也不指望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了。如果能在某个领域做穿、做透,于我而言已经可以算是成功了。那时候的我可能在人脉的积累、行业的洞见上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不过别担心,我现在还不用想。

三十五岁以后的我,应该不想再呆在互联网行业了。至于在那之后我要踏足哪个行业还是个大大的未知数。毕竟,还有十年的沉淀等着我去经历,等我过了这十年,结合那时的形势和自身积累,再去考虑下一步,我想这是可行的。

后记

行文至此,我感到一阵畅快。终于在经历了一周的思索之后有了大致的前进方向。闭眼时休息,睁眼时奋斗,为自己奋斗。渺小而又丰富的我,也有义务让这昙花一现的生活绽放它应有的美丽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