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新生活
晨起的第一件事,依然是下楼做核酸检测。为了避免大面积的人群聚集,今天把三路纵队变成了三栋楼分别检测。80岁老人,学生不需要排队,直接去前面检测后回家。大家不仅没意见,还纷纷赞叹自愿者人文关怀的做法。倒是那些老人纷纷拒绝,说不好意思。大家都说这是规定,他们才扭扭捏捏的在自愿者的搀扶下去做核酸检测。
昨晚白露后的风,发出“呜呜呜”的声响,直接灌进房间。急忙起来把玻璃窗关了,二环高架几乎没有来往的车辆。
早上的秋风带着寒意,排队等待中短袖的手臂感觉凉飕飕的。不知何时下的雨,有些湿润的地面使秋意更浓。
预计昨天解封后,我就要去父亲家照顾父亲的生活,家里的蔬菜也吃得差不多了。谁知第三轮静默又开始了,蒲先生做完核酸检测就出小区去买菜了。
母亲离世后,第一次在锦苑住如此长的时间。9月1日上午儿子看到静默通知后,就立刻把子宇接回了紫薇苑,他们自己带。
静默后的一日三餐,早上稀饭;中午吃干饭,独门菜:回锅肉或红烧肉,或土豆丝;晚上吃面。这样过了几天,没有了胃口,仿佛味觉也产生了变化,突然想吃柔和一点的食物,甚至对从小不喜欢吃的面食也产生了兴趣。以前只吃辣,一大早就可以吃二两麻辣面,每顿没有拌菜,完全吃不下饭。
于是,想起小时候母亲给我们做的烙饼,试着做了以后,蒲先生品尝后觉得还行。这也奇怪,习惯了吃甜食的他觉得咸味的烙饼好吃,而吃惯了重口味的我觉得甜味烙饼好吃。静默数日后,把人的口味都改变了,真有意思。
慢下来了以后,就折腾起厨房的橱柜。发现了那包干银耳,和遗忘的绿豆以及几饼粉丝。于是做了凉拌粉丝,也熬了冰糖银耳羹。
再把绿豆拿出来,用水泡泡,一个晚上以后,有些绿豆已经裂开了,准备再泡一泡就捞起来,放在器皿里等待慢慢发芽、长高。
以前回到锦苑,就是抓紧时间读书写作,而这一次却总不能静心读书写作,感觉很对不起这周的静默时间。昨天晚上快10点了,得到继续静默的通知后,觉得要好好规划一下最后的闲适时光。
回到家热了熬好的冰糖银耳,烙了4张饼。便在一边看文集《金顶之光》,作者陈敬生,一边等蒲先生买菜回来。
认识陈敬生老师是在四川省散文学会文友部的活动中。陈老师对人热情,和蔼可亲,受人尊重,勤奋写作。作为曾经的军人,任师政治部干部科正营职干事。本书所选文章,绝大多数为军队建设和部队官兵训练、值勤、生活和工作情况。
快九点了,蒲先生买菜回来,觉得菜价并不像想象得那么离谱,还是能接受。吃完了早餐,我又到一边接着看书。耳边传来他在我家和他家的微信群里,说着今天买菜的盛况。
“买菜要排队,出示24小时核酸检测,扫场所码,一次只能进去五个人。从排队到买完菜到家,大概用了半个多小时。”蒲先生刚说完,妹妹发来父亲那边菜市场买菜的情况。
父亲家那边的菜市场,排队的人还在无限延伸,他们要往左边拐,还要往左边拐,几乎是围着长方形的菜市走了三个边,但至少还能买到菜,还能保证人们的日常生活。
我们家的微信群聊完了,他又在自己家里的微信群说起买菜的事。他听侄女说可以把没吃完的葱埋到土里保鲜。便立刻行动起来,把切掉一半葱叶的葱头栽进了花盆。一贯反对我在房顶种植的他,也在家里搞起了种植。
成都静下来,在静默中增添了家庭的别样情趣。一日三餐,变得较往日单调而多彩。成都静下来,在静默中各种微信群都异常活跃,晒美食的多了,晒花样宅家的多了。虽然不能出门,一样也能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家群里大家晒的一日三餐,家群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说笑笑,静默的成都让家人走得更近……